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七年”文学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这段文学历史蕴含着中国社会历史丰富的文化密码和文化基因。在“十七年”文学中,山东作家从20世纪上半叶的相对沉寂转入一种集体的强烈躁动,而且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英雄叙事”,在短期内迅速形成了一种声势浩大的写作潮流,形成了一个具有共同创作“英雄主题小说”倾向的山东作家群体,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十七年”山东作家的崛起既有主流意识形态主导性的影响,又有区域文化的深刻作用。与“新时期”山东文学研究越来越走向深入的研究现状相比,“十七年”山东作家们的研究比较薄弱。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研究状况,力图从齐鲁文化对山东作家的影响入手,探求英雄叙事现象产生的文化根源和文化内涵,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提供一些启示。 本文主要分三部分探讨“十七年”山东英雄主题小说的文化艺术意蕴。 第一部分:“十七年”山东英雄主题小说的叙事传统 随着近现代中国革命的频频发生,社会政治、文化制度、道德规范等所蕴含的一系列精神力量发生转换的同时,山东作家们的英雄主题小说也经历了现代化的改造,完成了现代化的转换。写民间英雄故事是山东小说突出的叙事传统之一。在这一传统的影响下,“十七年”的山东小说作家不自觉地在民间英雄形象的塑造中渗透进了“江湖好汉”的色彩;他们致力于写“正义”的江湖故事,使正统的文化精神与“侠”文化精神合而为一,从而使主流文化形态与民间文化形态自然得结合起来。这样既迎合了主流话语又契合了读者的期待视野和审美习惯;山东作家以齐鲁文化的“忠”“义”观念写新社会英雄,根源于创作主体的文化心理结构。齐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又是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基础。山东作家在地域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的相互交织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在汲取根据地文化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新质等资源的同时,总是寻找适应自己的表达方式,从而体现新的意识形态要求的创作内容。这就是山东英雄主题小说出现的文化根源,也是与其他文化区域的“十七年”英雄主题小说的不同所在。 第二部分:“十七年”山东英雄主题小说中“英雄形象”的原型剖析 《水浒传》的忠义思想在“十七年”山东作家这里获得了新的历史承传。“十七年”山东小说里的英雄形象如少剑波、李正等都是典型的“忠臣式”英雄,因为他们 来源于“忠臣式”英雄原型。忠于正统文化的坚定信念使他们形成了当时“主旋律文 学”中一种别具特色的形象类型;杨子荣、刘洪等是典型的“良将式”英雄。前者既 继承了后者的绵密、勇猛和正义的英雄气,更发展和改造了后者的忠义思想观念;桥 隆陪、染超家、林忠、鲁汉等这些明显带有草莽气的英雄,来源于“好汉式”的英雄 原型。但是“十七年”山东小说文本中表现对他们进行主流形态改造的叙述就少了很 多“看点”,事实上这还是主流话语与民间话语的冲突与制约在特定时期的体现。这 三类人物形象因为获得了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形态的支撑而获得了长久的艺术魁力, 并且满足了读者的审美需求。 第三部分:“十七年”山东英雄主题小说的环境塑造 在“十七年”山东小说中,有很多类似“聚义厅”或“忠义堂”式的文化环境, 从中展现出山东作家从古到今文化流变里的精神向度,而“十七年”的山东英雄主题 小说的环境改造,又体现出由民间话语向主流话语的主动靠拢;环境常常是由群体人 物组成的。这些环境的塑造体现的是齐鲁文化的奉献和利他倾向的牺牲精神;而意识 形态框架下的民间隐形结构的显现,充分体现出山东作家对民间话语不自觉地张扬。 第四部分:余论 写民间英雄和写主旋律是山东作家的所长,这在“十七年”的山东英雄主题小说 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齐鲁文化在成就了山东“十七年”英雄主题小说的创作繁荣和 艺术力量的同时,又使其不可避免地带上了理性化的倾向。比如对英雄的正统观念的 强调,对英雄的道德意识的强调,对于英雄的自然人性的相对忽视等。这些都是值得 后人记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