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课题采用菌酶协同酵解的方法,将高分子量的菜籽粕蛋白分解成更易于畜禽吸收利用的菜籽肽,并去除菜籽粕中的硫甙等毒性物质。建立了菌酶协同发酵改良菜籽粕饲用品质的工艺,经该工艺处理,能提高菜籽粕的营养价值,增加菜籽粕在饲料中的添加比例,降低饲料成本。试验从纤维素酶、果胶酶、中性蛋白酶、风味蛋白酶以及木瓜蛋白酶等5种酶类出发,筛选出对菜籽粕蛋白品质改良、抗营养因子降解有明显效果的酶类,建立了酶解法改良菜籽粕的工艺方法。随后,与实验室原有的微生物发酵法相结合,建立了菌酶协同发酵改良菜籽粕饲用品质的工艺,并对此此工艺进行了优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酶种类的选择试验考察了纤维素酶、果胶酶、中性蛋白酶、风味蛋白酶以及木瓜蛋白酶等5种酶对菜籽粕纤维素降解和蛋白品质改良的效果,结果表明: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在菜籽粕纤维素降解和蛋白品质改良方面未见明显效果;而3种蛋白酶在降解菜籽粕蛋白方面效果明显,并具有一定的脱毒效果,其中以中性蛋白酶效果最好。2、中性蛋白酶酶解菜籽粕工艺参数的优化试验考察了中性蛋白酶酶解菜籽粕的工艺条件,以酶解后菜籽粕中的小肽含量为指标,得到了中性蛋白酶酶解菜籽粕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酶添加量为125U/g,酶解时间为48 h,料水比为1:1.2,酶解温度为45oC,此时菜籽粕中小肽含量达到13.5%以上,硫甙脱毒率在48%左右。3、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ndt与中性蛋白酶协同酵解工艺参数的优化试验考察了枯草芽胞杆菌ndt与中性蛋白酶协同发酵的作用方式,以抗营养因子降解及蛋白降解效果为选择依据,最终选择菌酶同时添加的方式,确定发酵工艺参数为:接种量1.5%、酶添加量150 U/g、料水比1:0.8、发酵温度35oC、发酵时间48 h,在此条件下,菜籽粕中小肽含量达到16.8%以上,硫甙脱毒率在70%以上,但发酵后粗蛋白含量有所下降。4、枯草芽胞杆菌(B. subtilis)ndt,蜡质芽胞杆菌(Bacillus cereus)Br和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Zf1,三菌组合与中性蛋白酶协同酵解工艺参数的优化。研究了3菌组合与中性蛋白酶协同发酵的方式,综合考虑抗营养因子降解及蛋白降解效果,选择菌酶同时添加的方式,确定发酵工艺参数为:B. subtilis ndt、B. cereus Br和L. casei Zfl接种量分别为1%、2%、3%,酶添加量为200U/g,料水比1:0.9、发酵温度35℃、发酵时间48 h,此时菜籽粕中小肽含量达到17.1%以上,硫甙脱毒率为69.83%,而且发酵后可提高粗蛋白含量。5、菜籽粕发酵产物常规营养成分及蛋白组分分析混菌和酶协同酵解后的样品与原菜粕和原混菌发酵菜粕样品相比,小肽含量分别由56.21 mg/g、144.13 mg/g提高到170.12 mg/g;粗蛋白含量分别由40.52%、41.03%提高到41.30%;硫甙含量分别由27.61μmoL、8.35μmol/g下降到8.33μmol/g;硫甙分解产品(OZT、ITC)的降解水平与硫甙相对应;植酸含量由12.2mg/g、12.15 mg/g下降到12.01 mg/g;乳酸含量由原菜粕的1.21%增加到3.44%,但较之原混菌发酵工艺的3.70%有所降低。经SDS-PAGE电泳和GPC-HPLC分析,混菌酶协同发酵菜粕与原菜粕和原混菌发酵菜粕产品相比,小于10 KD的小分子肽种类和含量明显增多,同时0.5~4.0 KD的小分子肽种类和含量也有所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