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奥尔罕·帕慕克(Orhan Pamuk 1952-)是当代土耳其最富盛名的文学巨擎之一。2006年,帕慕克因《我的名字叫红》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帕慕克出生在伊斯坦布尔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西式教育,这也影响了他的宗教态度和政治立场。他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丰富了他作品的内容,他以历史、传统、宗教、文化为元素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当代土耳其的全景图。帕氏小说以时空交错、碎片化的后现代风格谱写了曲曲动人的土耳其哀歌。本论文从第三空间视角出发研究帕慕克的第七部小说《雪》(Snow)中人物身份的建构以及土耳其民族身份的建构。自出版以来,《雪》一直备受学界关注。这部被帕慕克称为自己第一部也是最后一部政治小说的作品,因其精妙复杂的情节设置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塑造引起了众多学者的探讨。本论文结合爱德华·索雅的第三空间理论并以此作为分析帕慕克所致力的化解身份危机的思路,着重探讨帕慕克如何通过人物命运安排以及情节变化来体现土耳其人在个体和民族身份建构之路上的探索。论文第一章分析了身陷身份危机的穆斯林以及伊斯兰极端分子。他们奋力维护伊斯兰宗教特色并试图制止西方的文化习俗在土耳其社会蔓延渗透。这一群体非常关注物质世界的表象,因而形成了第一空间思维方式,他们严格地遵守伊斯兰的教规和礼仪,也十分推崇古老的奥斯曼传统。除此之外,伊斯兰的着装,特别是女性的头巾都是他们所重视的宗教表征。他们采取的部分措施是切实可行的,但另外一些措施却使伊斯兰极端分子和世俗社会之间的矛盾激化,从而使穆斯林陷入更窘迫的身份困境。论文第二章重点分析了土耳其社会的世俗阵营,他们在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力求建立彻底西化的身份。实际上,一些西化分子继承了“土耳其国父”凯末尔·阿塔图尔克的政治立场,成为了阿塔图尔克主义者。他们并没有极力吸收西方文明的精华,而是在“西化”的旗号下清除伊斯兰教势力并主导土耳其人的思想,制造了畸形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典型的第二空间思维模式。由于过分强调思想层面的改造,世俗政府通过政策手段和操控新闻界来压迫穆斯林和库尔德人,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危机、民族冲突,身份的异化也随之产生。论文第三章重点探讨以卡为代表的自由派民主人士,分析了他们对建立土耳其民族性和现代土耳其民族身份的追求。他们所代表的世俗精英有别于第二章所讨论的激进世俗分子。他们追求民主和幸福,并努力将这些元素融入土耳其的民族身份中,试图建立一个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的现代化土耳其。自由民主人士能够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来接纳文明间的碰撞融合和身份的复合多元。帕慕克的身份重构主张和第三空间的无限开放性思维是不谋而合的,第三空间也为化解当代土耳其身份危机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指向。最后一部分是结语。通过分析和研究,本文发现《雪》这部小说透彻地展现了当代土耳其社会所遭遇的政治危机、文化危机、民族危机,以及各种危机杂糅而形成的身份危机。与之前几部帕氏小说截然不同,《雪》中的穆斯林展示出独立、个性的一面,而一直表现出亲西方的帕慕克也前所未有地将土耳其现代化和民主化寄托在一部分穆斯林身上。用空间理论解读《雪》丰富了对该小说的研究,更有利于读者挖掘小说的深刻内涵,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本研究期待能引起研究者对《雪》的进一步透彻研究以及对帕慕克其他作品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