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政治新闻语篇的语类研究占语类研究的很大一部分,本文研究一个领域内的同主题政治新闻报道,旨在提取出宏观语步结构,揭示其在微观层面上的语篇特点并探讨微观层面相异之处的可能原因。
为了将研究文本限制于一个领域内的同主题政治新闻报道,就要考虑到这一政治问题的相对客观性及共同参与性,不能只涉及到某一地域或某一领域的利益,而是要关系到全球、全人类。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就是一次全球性的气候大会,涉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领域,甚至涉及到人类的存亡,因而必然带有其鲜明的政治性。本文的语料选自于此次全球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气候变化大会,分析文本分别来自于《人民日报》,China Daily和New York Times中对这一主题的政治新闻报道。
本文所采用语类分析理论为Bhatia的七步分析法,运用其理论本文作者首先分析了该类政治新闻语篇的宏观结构,共包括六个语步:呈现事件,细化事件,形成结论,推荐行动,背景知识,相关事件。其次作者在微观层面上分析了四个语步…呈现事件,细化事件,背景知识,相关事件,其中以“细化事件”语步为主要分析对象。作者从涉及联结的语法手段、词汇衔接和逻辑联系语角度,对第二个语步中的“中美双方立场表达”步骤和“报纸评论”步骤进行了分析,并从词汇衔接分析中提炼出表达中美双方立场的词汇链。另外作者从“焦点信息的呈现方式”角度再对表达中美立场的步骤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选择以何种方式来呈现焦点信息时,China Daily表现出与《人民日报》相似的模式。最后,本文从“形合与意合”、“静态与动态”、“母语迁移”三个角度尝试探讨了这三种报纸在微观层面所表现出的差异背后的原因。
本文的分析结果有助于新闻从业人员,尤其是中国英语新闻从业人员,了解政治新闻报道的宏观结构以及中英报道在微观层面的不同处理方式。另外对英语新闻报道阅读与写作教学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