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微创手术方法越来越受到关注,但部分患者在术后一定时间后会发生血管内再狭窄的问题,而以模拟仿真为手段对该问题进行探究是一个简单且有效的途径。本文就植入的支架对血流场的影响,以及不同变量条件对支架表面剪切应力的分布进行了探究,从而探究这些变量与支架植入后发生再狭窄之间的关系。本文基于一例个体化颅内动脉瘤的影像数据,通过对影像数据进行提取的方法建立了个体化颅内动脉瘤模型,并依据该动脉瘤模型通过三维建模软件进行了3种相同截面形状不同结构支架的建模,从而用数值模拟的方法探究了3种支架模型对血流场及其壁面剪切应力的影响。选取对于该个体化动脉瘤模型治疗效果较好的一种支架结构,以壁面剪切应力不足0.5Pa和大于40Pa两种易发生再狭窄的危险区域为标准,从不同血流速度、不同血液黏度以及不同支架厚度3个方面依次对支架表面及周围载瘤动脉上这两个剪切应力分布情况进行了探究,以揭示不同变量条件与再狭窄之间的关系。并通过静力学分析,对不同结构支架的顺应血管的能力和血管中径向支撑能力进行了分析。最后,通过模拟仿真得到了不同结构支架植入动脉瘤后的血液流线图、壁面剪切应力WSS云图以及壁面变形云图,并发现螺旋结构的支架对该动脉瘤腔体内涡流强度有较好的改善,而周期结构支架的腔体内血液流速的浮动范围最小。同时通过改变上述的3个变量大小,分别得到了3个变量不同大小情况下对应的2种易发生再狭窄的分布图。通过观察发现,一个心动周期内,2种危险区域随着血流速度的变化而变化,0.1s时刻剪切应力大于40Pa的区域最大,0.34s至下一心动周期前小于0.5Pa的分布大小不变且034s时刻达到最大分布。当血液黏度递增时,两种危险区域的范围均有所增大。在最后一项对支架厚度的探究中,随着支架厚度的减小植入支架模型的表面剪切应力的值明显减小,同时模型表面剪切应力值的浮动也明显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