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食用菌病害的研究基础薄弱,对重要食用菌病害的病原菌认识不清,且随着食用菌栽培技术的日趋成熟与周年化生产的实现,迫切需要对食用菌病害进行深入的研究,以减少病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及保障食用菌产品的安全。本研究通过对我国北方食用菌主要病害的调查,明确了8种食用菌病害的致病病原菌,共鉴定病原菌14株,其中病原真菌10株,病原细菌4株。发现新病害3种,其中新记录寄主病害1种,新纪录病害2种。1.对我国北方食用菌主要产区的病害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通过对北方食用菌病害的调查,共采集病害样品105份,保存病原真菌57株,病原细菌13株,疑似病原细菌106株。并发现侵染性病害主要为细菌性褐斑病,竞争性病害主要为木霉病。2.发现新纪录病害2种。通过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鉴定,结合致病性试验,发现新纪录真菌病害1种:布氏白僵菌[Beauveria brongniartii (Sacc.) Petch]引起的金针菇白僵菌病;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与分子生物学鉴定,结合致病性试验,发现新纪录细菌病害1种:泛菌属(Pantoea sp.)细菌引起的杏鲍菇黄萎病。3.发现新纪录寄主病害1种。通过形态学鉴定,结合致病性试验,发现新纪录寄主病害1种:粪生帚霉[Scopulariopsis fimicola(Cost. et. Matr)]引起的金针菇白色石膏霉病。4.鉴定重要食用菌病害病原菌11株。其中病原真菌8株,分别是粗糙脉孢霉(Neurospora crassa),青霉(Penicillium sp.),桔绿木霉(Trichoderma citrinoviride),钩状木霉(Trichoderma hamatum),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康氏木霉(Trichoderma koningii),拟康氏木霉(Trichoderma pseudokoningii),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病原细菌3株,分别是Pseudomonas poae、托拉斯假单胞菌(Pseudomonas tolaasii)及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本研究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与分子生物学鉴定,结合致病性试验,对我国北方食用菌新病害与重要病害的病原菌进行了鉴定,这对食用菌病害的准确诊断与综合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