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中的非音乐因素,是指用音乐符号和音响所体现的大自然与人类生活的表征,具体化为音乐中的时间结构、“运动”现象、形式构造、造型性因素、情感品质等。自然与生活表征融入音乐的基本创作手法诉诸拟音、意象和隐喻,而实现音乐符号化的路径主要是抽象、暗示和表现,对符号化音乐形象的感受则需通过想象与联想获得。社会生活变化,文化表征也会随之转变,这就形成了音乐的历史性。音乐中的非音乐因素,是音乐须臾不可缺的意义和本质。音乐离开了生活表征和历史性,就无法表现,无法阐释,无法理解,审美价值也无从体现。如果说音乐的阐释是“解码”,那么非音乐因素的符号化则是“编码”。音乐是有意味、有组织逻辑的。音乐符号体系记载的是人类意识活动、人类意向和特定的人类体验,是人类同现实之间联系的纽带,非音乐因素通过符号化承载生命的冲动。通过对音乐形态特征和非音乐因素符号化规律的关注,就可以对作品进行音乐学分析,对音乐形象获得更加明确的感知,把握音响意味的东西。关于非音乐因素符号化的探索在历史上赓续不断。上世纪50年代末英国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戴里克·柯克就出版了《音乐语言》一书,其中不乏对非音乐因素符号化的探讨。他分析了数百个谱例,试图为绝大多数音乐语言的词汇综合性分类打下基础。遗憾的是音乐并不是语言,依照语言学的方法研究音乐的符号系统难以找到门径。20世纪初期,在西方分析哲学、语言学和逻辑学的基础上孕育而成的符号学,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音乐是情感生活的音调摹写。音乐虽然不是一种语言,但它有可以传达生命和感觉的领悟的形式,这种形式是描绘而非推理,它具有意义,却没有约定俗成的关系,从而不是把自己表现为一般意义上的符号,而是表现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承接东欧的形式主义与西欧的结构主义学理传统,在西方尤其美国音乐学界兴起的叙事学研究热潮,认为音乐叙事通过叙事元素间的对立产生的不平衡状态,是叙事展开过程的一个活力源,这与音乐事件的安排常规极为吻合,对音乐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产生颠覆性的认识。本论文是在上述思潮的影响下,对西方音乐中非音乐因素符号化的进一步思考。全文分为三章:第一章“非音乐因素符号化特征”论述音乐符号化的主要路径;第二章“非音乐因素的符号化实证”从标题音乐、纯音乐、声乐三方面具体分析了非音乐因素符号化的实例;第三章“非音乐因素符号化与世界的关系”论述了符号化的创作手法和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