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后工业时代悄然来临。在城市区域发展政策的影响下,我国一些发达城市如北、上、广、深等,其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开始出现由单中心向多中心发展演变的趋势。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尝试揭示后工业化背景下城市内部空间和功能多中心化的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首先,基于后工业化、增长极、城市地租、边缘城市和就业次中心等经典理论,构建理论模型描述后工业时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特征及其演变规律。其次,根据主、副中心的相对区位关系分析概括出远、中、近三种多中心城市内部空间形态,及相应的功能布局特征。随后,在前述模型基础上进一步构建描述多中心城市功能结构的理论模型,补充分析多中心城市功能体系的特征及形成机制。 以深圳作为案例城市,基于前述分析,首先从行政区划演化历史、经济规模、人口密度、房价梯度等廓清深圳城市中心体系。其次,运用产业结构数据,通过区位商和产业集中度模型分析深圳城市功能结构特征及其演变规律。实证表明深圳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基本契合由单中心向多中心演变的趋势,即由原本的以特区内为中心,特区外为外围的单中心结构,现初步演变成以福田、南山为主中心,罗湖、宝安为副中心,龙岗、盐田及各新区为潜在副中心的多中心城市结构。城市内部空间也已出现较明显的功能等级分异,各中心之间则形成相互联系、交织与依赖的多功能网络体系。 据此认为,进入后工业时代,国内发达城市需赋予自身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以足够的动态性和前瞻性,以“因应”多中心、多等级的城市体系的形成并推动其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