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假”是现代汉语中一对常见的反义词。本文在上百万语料的基础上,发现“真”和“假”存在对称与不对称现象,并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但是,目前尚未见到对“真”和“假”的对称与不对称进行的专门研究。本文选取“真”和“假”这一对反义词为研究对象,试图以标记理论、认知理论和三个平面理论等相关理论为指导,对现代汉语中“真”和“假”在词汇、语义和语法方面的对称与不对称现象进行考察,细致描写出对称与不对称的情况,并深入分析总结产生不对称的原因。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六部分内容:第一,本文首先介绍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并加以总结。简单介绍本文所要采用的一些理论方法,包括标记理论、认知理论、三个平面理论等。第二,在意义层面,从“真”和“假”的具体义项、意义的感情色彩等角度描写和分析“真”和“假”的对称与不对称现象。发现“真”和“假”在对称中又存在不对称,首先,“真”和“假”在具体义项上存在不对称;其次,“真”和“假”在感情色彩上也是各有褒贬。第三,在构词层面,由“真”和“假”所构的词在分布上存在对称和不对称。我们认为主要存在两种情况:第一种是词形对称。这种情况又包括两小类:一类是词形对称,词义对称;一类是词形对称,词义不对称。第二种是词形不对称,这种情况又分为有“真”无“假”类和有“假”无“真”类。我们结合语料对这两种情况作了详细分析。同时,我们也发现“真”的构词能力明显要略强于“假”,“真”和“假”的构词语序也存在不对称。第四,在组合层面,主要研究“真”和“假”修饰名词、动词、形容词以及受副词修饰时的对称与不对称情况。发现“真”和“假”在修饰与被修饰中的不对称主要是“真”和“假”在词性方面存在差异造成的,“真”可以用作副词,而“假”不可以。第五,在句法层面,“真”和“假”的对称性体现在都可以作定语、谓语、状语、宾语和补语,但是作谓语和宾语的情形较少见。其不对称性表现在“真”可以重叠作状语,后面加“的”之后还可以作定语或补语,“假”的重叠形式只见于双音节形容词的重叠形式中,不能单独做句法成分。“真的”除了作定语外,还可以作插入语或状语,“假的”只能作定语。第六,分析“真”和“假”对称与不对称的原因。我们从语言内部和外部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我们认为内部原因首先是“真”和“假”的反义义场不对称,其次是“真”和“假”词义演变的不均衡。语言外部的原因主要与认知因素、心理因素、礼貌原则等因素有关。最后,总结本文,得出结论并指出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