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对大鼠血管内皮细胞的促凋亡作用

来源 :延边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ddddd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酒精(alcohol)对大鼠血管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EC)的促凋亡(apoptosis)作用,并揭示其机制,进而阐明过量酒精摄入与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之间的关系。 [方法] 本实验采用大鼠酒精灌胃方法,按酒精灌胃时间分为4组:①正常对照组:动物经一周适应饲养后每次灌胃1ml蒸馏水,3次/日;②实验组Ⅰ:动物经一周适应饲养后用40%(V/V)酒精8g/(kg·d),分3次灌胃至4周;③实验组Ⅱ:动物经一周适应饲养后用40%(V/V)8g/(kg·d),分3次灌胃至6周;④实验组Ⅲ:动物经一周适应饲养后用40%(V/V)8g/(kg·d),分3次灌胃至8周。 第4周末、6周末、8周末,心脏采血获得血清,灌注固定后从大鼠主动脉剥离内皮制作内皮细胞铺片。在光镜下,用HE染色法观察各组的EC的形态学特点;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细胞间粘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在各组的表达和检测内皮细胞标记-CD34;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生物素平移末端标记(terminal deoxynucleotidy transferase-mediated dUTP-biotin nick end labeling,TUNEL)法检测大鼠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程度,并用统计软件-SPSS 11.0进行统计。扫描电镜观察各组EC的形态学特点,用分光光度仪测各组血清中的丙二醛(Maleic Dialdehyde,MDA)含量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并用统计软件-SPSS11.0进行统计。 [结果] HE染色可见,正常对照组主动脉内皮细胞核呈蓝色,胞浆呈淡红色,
其他文献
摘 要: “手机”、“早恋”、“交友不慎”已成为影响高中生学业成绩的三大杀手,手机作为现代科技产物普及到每位高中生手中,由原始基本通讯功能演变为今天酷似微电脑集通讯、娱乐、多媒体于一体的移动平台。对高中生来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给高中生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对他们的身体健康、学习、生活及人生观产生不良影响。降低手机对学生的影响已经成为社会、家庭和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班级管理工作提出新课题,期待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