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激励热声斯特林制冷机的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石燃料的枯竭前景以及能源利用从集中走向分散的趋势使得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无可动部件的优势使热声热机具有良好的前景。传统斯特林热机的理论效率与卡诺效率一样高,它能够利用外挂能源,但是需要严格的运动相角关系,这需要机械部件来确保,使得其工作频率不可能很高,而热声热机无运动部件,因此理论频率可以非常高,甚至是超声范围。但是热声热机的瓶颈问题仍然是机器尺寸大,输出功率密度小。把热声热机和斯特林热机结合起来,用热声理论来指导斯特林循环的不断完善与提高,充分利用无运动部件的优势以提高机器的工作频率,就有可能产生比较大的功率密度,来满足用户的能量需求。这为可再生能源利用提供了一条新途径的同时,也开拓了热声斯特林换能设备的应用领域,本文正是在这样的思路下展开了研究工作。  首先从太阳能热声制冷板的概念设计中提出,使用吸收系数与反射系数相差大的高性能半导体材料来利用太阳能或工业废热,通过微通道与加热腔连接,在热端局部实现450-500K左右温度,通过外激励降低起振阈值,使热声斯特林制冷机工作在谐振状态,从而产生出需要的功率密度。对制冷温差较大的场合,通过级联的方法来满足要求。制冷板的热能在外表面经过传导和辐射接收和排出,其外表面作为一个等温换热器,换热器内侧由一个阵列构成,阵列中的材料具有合适的质量和比热,热传导性能和表面积,在一个时间周期内能够与工作流体交替存储和传递热能,并且能够匹配制冷板换热器的热谐振周期。根据需要,制冷板可以采用不同的工作流体,每个工作流体都有自己独特的物理特性,而空气和氦气是两个主要被采用的工作流体。  为实现热声斯特林谐振换能器,分析了当前国外正在研制的热声斯特林系统。在此基础上,在目前可实现的水平下,提出一个200mm尺寸水平的单元制冷头样机结构。在线性热声理论基础上,建立其数学模型,估算出其主要尺寸、工作频率、声功和焓流。  回热器在热声热机中是一个关键部件,其两端温差影响长度,而回热器长度又影响制冷机的声功及效率,同时回热器填料还具有选频特性。不论从储能的观点还是从滤波的观点来看,谐振器的品质因数――Q因子都是至关紧要的特性。因此围绕回热器的这些问题展开了回热器填料的频率特性实验研究,为热声斯特林谐振换能器的广泛应用建立基础。  其次设计制造了单元制冷头的外激励源――动磁激振器,它是降低热声斯特林谐振换能器的起振阈值的关键部件。对其主要参数进行了设计计算,以及磁路计算,由此得到了动磁激振器的结构尺寸。并对制造出的动磁激振器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到了活塞运动行程及力常数,结果表明,动磁激振器具有良好的前景。对其建立机械运动模型,并进行分析计算优化,同时应用有限元软件进行动磁激振器的电磁场分析来进一步优化结构。下一代改进动磁激振器也正在进行中。  最后提出了200mm尺寸水平的整机结构,它采用了变径谐振管及弹性谐振腔技术来缩短尺寸,并提高功率密度输出。  为了探索热声斯特林制冷原理用于压缩制冷循环的可行性,在论文期间还进行了流体通道中的沸腾干涸点的实验研究。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了追求城市形象,开启了城市亮化工程,伴随着不合标准的照明设备流光溢彩,黑夜在城市被点亮.被商家过度宣传的不夜城,甚至在一些经济水平并不
随着数字化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临床上可用于辅助医护人员开展诊疗工作的各类医疗数据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医疗信息过载”的问题日益突出。医疗信息集成可视化技术在一定程
实验目的:  使用边缘功能化球磨法一步制备生物分子(多肽)修饰的石墨烯(TG)纳米材料,以传统化疗药物丝裂霉素 C(MMC)为模型,针对眼部恶性肿瘤—脉络膜黑色素瘤,构建对肿瘤具有高度核
本课题依托中国中车“一战略、四体系”的品牌建设思路,结合中车长客品牌建设实际工作情况,对品牌评价工作进行分析研究,总结经验,为企业在品牌建设上探索出一套标准化评价体
本文在建立广东沙角C厂某型号660MW四角切圆燃烧锅炉的炉内流动、传热及燃烧过程的物理、数学模型及数值模拟方法的基础上,对分层混煤燃烧过程进行了多个方案的计算分析,以期
镁合金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力学承载能力和可降解性能,在生物医学方面受到广泛关注,其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镁合金接骨钉、接骨板和镁合金血管支架。但是生物医用镁合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开展事业的理论基础,为我们国家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启示,如今我国的平等价值观也是从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中发展而来的,并且结合了我国社会
基于腹腔镜的微创手术因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广受病人的青睐。而传统腹腔镜系统提供给医生二维平面图像,缺乏深度信息,进而增加了医生手术操作的潜在风险。随着微创技术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