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移动通信、新媒体技术的快速革新与普及应用,引发了社会信息传播模式向“草根化”“快餐式”,以及公众传播理念向娱乐化、感性化转变等诸多社会性变革。对于思想价值观念尚处于发展变动重要阶段的大学生群体而言,移动互联时代信息洪流中潜藏的各种意识形态,尤其是非主流意识形态给他们造成了巨大冲击,因此如何在移动互联时代提升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发展,是当前社会和学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当前学界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析新媒体等现代传播技术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负面影响及相应举措方面,而对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的理论内核与内在构成,以及移动互联时代的技术性、社会性变革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的深层影响逻辑、正面与负面影响和系统性提升路径观照不足。因此,有必要超越偏重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管理的研究视角和对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本身的研究不足,在深挖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基本意涵和分力构成的基础上,系统分析移动互联时代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的深层影响逻辑。进一步梳理移动互联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的提升机遇,同时探究其中存在的结构性困境,进而针对性地提出适用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提升的系统路径。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分析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的施力过程,合理借鉴经典5W传播模式理论以及合力与分力等效替代关系原理,进而对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进行分力解构,将其具化为主体引导力、内容诠释力、渠道传播力和客体吸收力,从而提供了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系统性的具化分析路径。在此基础上,立足于移动互联时代背景,提出移动互联时代不仅意味着移动通信、新媒体、大数据等信息传播技术的革新与应用,更体现为由技术普及推动的一场对“社会有机体的系统性大手术”。它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的深层影响更加直观地体现在四个分力的发展变化中。首先,主体引导力下移,即“草根”公众与新媒体、算法推荐技术登场,在推动信息生产权开放、把关权让渡和感性逻辑突显的基础上,引发施力主体向基层群体扩张。其次,内容诠释力稀释,具体表现为信息生产的增量与失衡,导致主流意识形态信息生产纵比增量突显、横比供给不足,且信息呈现更加细碎、隐蔽。再次,渠道传播力蜕变,主要是新媒体技术普及推动社会媒介使用变化、场景化传播盛行且弱关系广桥接,继而带来施力渠道在媒介载体、方式方法和传播路径上的多维开拓。最后,客体吸收力波动,即移动互联网用户身份促使大学生在吸收主流意识形态时更具能动性、容易形成意识形态圈群且偏好情感体验。移动互联时代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的影响有利弊之分。技术性革新与社会性变革在带来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提升机遇的同时,也使其陷入了重重困境。机遇在于,主体引导力维度,关系链接强化、网络互通互联、主体理念转向促进施力主体壮大与优化吸纳多维活力;内容诠释力维度,社会优质发展、集体智慧叠加以及新技术投入应用为现实诠释和主体转译增添丰富动能;渠道传播力维度,新媒体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应用为方式方法创新发展提供全新技术;客体吸收力维度,“缝隙时空”增量、全员时刻在线和跨越时空聚合推动大学生客体吸收契机迎来时空延展。困境则体现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权威性遭遇危机、主体错误示范行为生成放大和主体表达亲和力建设出现两种乱象,导致主体引导力削弱;社会矛盾冲突放大、“泛中心化”主体结构和碎片化传播逻辑,致使内容诠释力降低;非主流意识形态弥漫、“信息茧房”构成传播梗阻和传播中介复杂系统的不可控性,造成渠道传播力下滑;部分大学生精神追求负向嬗变、出现主观能动性退化的悖反以及媒介信息素养欠缺,引发客体吸收力消沉。为把握机遇、突破困境,从推动责任性与社会性主体协同引导以凝聚主体引导力,围绕主流意识形态汇聚优质传播素材以增进内容诠释力,改善传播空间同时优化传播中介组合以增强渠道传播力,促进大学生思想与行动有机统一以提升客体吸收力四个方面,提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提升的系统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