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分布式区域水土流失模型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liao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坡面土壤侵蚀机理研究成果和对区域水土流失过程的分析,在已有区域水土流失因子研究成果基础上,初步建立了区域尺度上水土流失模型。本文主要的内容如下: 1 基于坡面尺度上对水土流失过程的描述,从水沙运动和水文循环的角度出发,将区域尺度上的水土流失过程视为水文循环的一部分及其伴随产物。整个过程考虑降雨、入渗、产流、汇流等水文环节,并将区域尺度水土流失的过程划分为水和沙两个子过程。水过程的特点为水量(侵蚀动力)的产生和积聚,沙过程是主要的侵蚀量产生的过程。水过程相应于水文循环环节中的从降雨到地表径流刚刚产生的时刻,沙过程相应于从产流到汇流的过程。 2 从能量和物质平衡的角度考虑区域尺度上的水土流失过程。产流过程考虑降雨动能和相邻汇流单元之间的相对重力势能为单元格网在水土流失发生过程中的能量输入,地表径流克服土壤抗剪切力做功能量损失,单元输出水流(挟沙)动能为能量输出。汇流过程考虑上级汇流单元输出的水流(挟沙)动能和本单元产流水流(挟沙)动能为单元计算过程中的能量输入,单元可能产生的新的侵蚀所消耗的能量为损失,单元输出水流(挟沙)动能为输出。根据以上能量平衡过程,建立了相关的数学模型。 3 在ARcGIs 环境下,初步开发了分布式区域水土流失模型。以延河流域为例,计算了1995 年各月径流和水土流失算,计算结果可以反映土壤侵蚀的时空分布趋势和分异。有关算法和程序经过完善,有望为区域水土流失调查提供支持工具.
其他文献
本试验以Zi330、478(氮高效)和Wu312、Chen94-11(氮低效)两组玉米自交系为材料,2005年采用田间栽培方法,在正常施肥条件下(150kgN/ha)比较了其生长发育、氮素吸收和体内分配的
据商务部发布的《中国电子商务报告》显示,2019年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34.81万亿元,其中网上零售额10.63万亿元,电子商务从业人员达5125.65万人.在如此巨量的电子商务市场规
植物修复(phytoremediation)是近年来国际上兴起的一种治理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全新技术,具有其高效低耗、保持水土和美化环境等特点,已引起国际土壤——植物营养学界和环境科学界
本研究通过温室盆栽试验,探讨了土壤-青体系中重金属汞、镉单一及其复合污染对土壤微生物活性及其多样性以及青菜生理和品质指标的影响。以期为土壤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