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尺寸上转换纳米晶热致发光增强及其防伪应用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ian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稀土掺杂的上转换材料可以吸收近红外光并发射可见光,这一独特的发光特性使其在生命科学、光伏、传感、防伪等领域极具应用前景,是当前稀土发光材料的研究热点。特别是随着纳米制备技术的发展,上转换纳米晶相比有机染料分子或半导体量子点,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具有毒性小、稳定性好、探测深度远、辐射损伤低、信噪比高、无荧光闪烁等显著优点。稀土掺杂的六方(β)相NaYF4类纳米晶被认为是目前最高效的上转换体系,针对其在生物成像、检测、疾病治疗等方面的应用,国内外学者已开展了大量出色的研究工作。但上转换纳米晶的发光效率较低,即使包覆一定厚度的惰性壳,其发光效率依然比相应的体材料低1-2个数量级,所涉及到的能量损耗机制还处于争论中,须重新审视发光核与表面猝灭源之间的能量传递特征以及损耗途径,进而从新的角度探寻上转换纳米晶的效率提升方法。另一方面,上转换体材料在高温下通常会遭受热猝灭,但是我们发现小尺寸上转换纳米晶展现出异常的热致发光增强。这种异常发光热行为的关键决定因素还不清楚,仍需进一步研究,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其内部能量迁移和上转换发光物理机制。此外,多色发射上转换纳米晶的防伪应用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但是现有识别方式昂贵复杂,这限制了高水平上转换防伪材料的商业应用,因此有必要开发识别方式简单快捷且安全性高的新型上转换防伪材料。本文针对上述几点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具体内容如下:首先,揭示小尺寸上转换纳米晶热致发光增强机理。以不同尺寸NaGdF4:Yb/Ln和NaYF4:Yb/Ln(Ln=Ho,Er,或Tm)的上转换纳米晶以及核壳纳米晶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空气中温度依赖性发光和寿命以及不同环境气氛中的发光热行为。结果表明:(1)上转换纳米晶的热致发光增强现象确实存在,而且具有尺寸依赖性,尺寸越小,热致发光增强越显著;(2)热致发光增强仅在空气和Ar/H2O气氛环境中存在;(3)惰性壳纳米晶呈热猝灭,而活性壳纳米晶呈热致发光增强;(4)Yb3+2F5/2的下转换发光寿命在小尺寸纳米晶中呈温度依赖性增加,而在大尺寸微米晶中呈温度依赖性降低;(5)所有样品中的激活剂发光寿命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基于以上结果,我们提出了热致发光增强的机理:引起热致发光增强的关键外部因素是空气中的H2O分子,而主要内部因素是纳米晶中Yb3+离子,并且H2O分子主要猝灭Yb3+的激发态能量。由于小尺寸纳米晶具有较大的表面积/体积比,能吸附大量的H2O分子,在室温下,H2O分子引起Yb3+2F5/2激发态退激,Yb3+传递给激活剂的能量减少,上转换发光强度较弱;在高温下,纳米晶表面的H2O分子逐渐解吸,Yb3+将更多的能量传递给激活剂,上转换发光增强。因此,小尺寸上转换纳米晶的热致发光增强归因于逐渐衰减的表面H2O猝灭效应,它能完美地解释上述所有的热致发光增强特征。其次,证实了上转换核壳纳米晶能量损耗机制。以不同厚度惰性壳的NaGdF4:Yb/Er@NaGdF4纳米晶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核壳纳米晶在水或甲苯环境中的上转换发光强度,Yb3+2F5/2下转换发射谱与水或甲苯的吸收谱,壳层厚度依赖性寿命以及寿命方程。结果表明:(1)纳米晶在壳厚6 nm左右时,上转换发光最强,而完全抑制表面猝灭效应则需11 nm厚的惰性壳;(2)Yb3+2F5/2下转换发射谱与水或甲苯的吸收谱有不同程度的重叠;(3)发光寿命在壳厚11nm处趋于饱和;(4)推导的寿命方程能精确地拟合Yb3+和Er3+的寿命跟壳层厚度之间的关系。基于以上结果,我们提出了核壳纳米晶的能量损耗机制:表面猝灭效应本质上是一种泛频能量传递,即Yb3+2F5/2激发态能量被表面基团振动的泛频带吸收。泛频能量传递是通过稀土离子偶极子与分子基团原子偶极子间的耦合作用进行的,且有效的耦合距离为0-11 nm,这种能量传递方式也得到了寿命方程的佐证。基于以上机制,我们设计了超厚惰性壳纳米晶,通过提高有效发光体积或光学活性稀土离子(Yb/Er)浓度实现了较强的上转换发光。最后,设计了多种识别方式便捷的高水平上转换防伪材料。惰性壳纳米晶(核,7nm;壳,3.5nm)在高温下呈热猝灭,而活性壳纳米晶展现出热致发光增强。基于它们之间相反的发光温度依赖特性,我们设计了多种具有温度响应的多色发射核壳纳米晶混合物。这些混合物在激发升温过程中(30-150 ℃)可沿多种路径发生颜色变化,如白→绿/红/蓝;蓝→绿,绿→红,红→蓝等,色位移值为0.11-0.23。而且,通过吹风机加热,调节激光功率,或延长辐照时间(7.6 W/cm2)也可以实现多色发射,表明这些混合物纳米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便捷的认证方式,在防伪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此外,我们基于大尺寸微米晶与小尺寸活性壳纳米晶相反的发光热行为,还设计了微米/纳米晶混合物。这些混合物在激发升温过程中可沿多个路径(如绿?蓝或红?绿)发生显著的颜色变化,色位移值也增大,处于0.21-0.33之间。重要的是,由于NaYbF4活性壳具有优异的光热转换能力,这些混合物在相对低的功率(3.6W/cm2)辐照下,无需额外加热,30s内就可以实现明显的颜色变化。混合物的多色发射对温度和激光功率的敏感性进一步提高,表明这些高水平上转换防伪材料的实用性进一步增强。
其他文献
高速飞行器在服役时会面临由高温、振动、噪声等载荷组成的复杂力学环境,宽频和高强的噪声载荷使得结构动响应呈现出明显的宽频特性。准确地宽频动响应预示是指导飞行器结构设计、地面试验方案与试验条件制定的重要依据。由于薄壁结构在高频段的模态密集、其高频响应对不确定性因素较为敏感等原因,结构高频段动响应大多采用统计化的平均能量进行表征,常用的分析方法为统计能量分析。现阶段有关统计能量分析的研究大多针对常温环境
基于自动驾驶系统,智能汽车能实现自主行驶,可有效减少交通事故,降低交通拥堵及环境污染,是目前国内外产业界及学术界的研究热点。智能汽车的主动安全技术是其发展及应用中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与传统有人驾驶汽车相比,装备自动驾驶系统的智能汽车可完全控制车辆运动,这对智能汽车的主动安全技术有着更高的要求。如何为智能汽车设计完善的控制策略是智能汽车主动安全技术发展中的主要难点。当前对一些危险交通场景的研究尚不完
近年来,随着我国逐渐加快推进住宅产业化发展,装配式钢结构因其抗震性能优越以及轻质环保等诸多优点,从而得到大力推广和广泛应用。但是,当前我国应用的钢结构住宅体系尤其是应用的高层住宅钢结构体系存在着工厂制作程度较低、标准化应用较差以及围护体系落后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制约了国内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应用和推广。针对我国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体系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文基于标准化制作和设计理念提出一种新型装配式异形束柱
铁基块体非晶合金作为一元素多样化的合金家族,其成分可调范围广、磁相变温度区间跨度大以及制造成本低,具有作为室温磁制冷工质的潜力。另一方面,铁基非晶合金的长程无序结构可以突破微成型加工中晶粒尺寸效应的限制,有望成为更理想的微成型磁性材料。然而,由于大部分铁基块体非晶合金的形成能力有限、过冷液相区间窄,所以目前较难实现其作为近室温磁工质的应用和过冷液相区间的热塑性加工。为了开发具有高非晶形成能力和宽过
目前耐热铝合金(Al-Cu系和Al-Si-Cu系合金)的应用限制在250℃左右。随着对构件使用温度的要求升高,这些合金的高温强度和延展性成为一个关键参数。从设计角度来看,一个更好的参数是材料的蠕变抗力,这决定了工程部件的高温承载性能和寿命。工业用铝合金中含有多种复杂的二次相(如θ、T-Al20Cu2Mn3、S-Al Cu2Mg、富Ni相和新开发的富锰相等),其尺寸、形貌和热稳定性决定了铝合金的高温
高空长航时大柔性飞行器可用于执行侦察、监测、预警和通信中继等任务,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及应用前景,是临近空间飞行器重要的结构形式之一。为了提高气动效率、任务载荷,此类飞行器通常采用轻质复合材料,具有大展弦比柔性机翼。大柔性飞行器结构与气动荷载耦合形成的气动弹性问题,与传统飞机有很大区别,体现在结构变形较大、系统中不确定性因素突出、弹性振动与刚体模态产生耦合等方面。这些特点决定了以往的非定常气动力理论
相变材料在商业用途中已经使用了很多年,它们在能量存储中的应用有效地缓解了化石燃料的储量有限以及温室气体排放的问题,提高了许多家庭和工业部门中的能源存储和使用效率。除此之外,相变材料在生物医学、电子、纺织、建筑和汽车工业等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在相变材料的发展进程中,已经研究的材料囊括了许多种类,比如无机物、有机物、聚合物和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其中分子基相变材料(包含有机物和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由于
激光增材制造技术(如激光金属沉积技术LMD)的诞生使金属零件的设计与制造迈入了新的纪元。依托逐层添加式制造方法,激光增材制造的零件往往具有高度复杂的空间结构以及定制化的功能梯度,在航空航天、航海、核工业以及石油化工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然而,由于激光增材制造过程中的应力集中、微观组织混乱、裂纹、气孔等缺陷缺少有效的监测和调控手段,严重的制约了该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本文以LMD增材制造316不锈钢为
高碳珠光体钢丝是工业生产中强度最高的金属结构材料,因其同时具备优良的韧塑性,广泛应用于大跨度桥梁缆索、汽车轮胎和高层建筑等国民经济领域。微合金化是超高强度珠光体钢丝开发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中Mn、Si元素是最常见的添加元素。Mn、Si元素的添加,显著影响珠光体的共析转变过程及微观结构特征,对珠光体钢最终组织和力学性能的控制产生重要影响。研究发现,Mn、Si元素在珠光体两相间存在明显的相分配,并具有显
铸钢件因其设计合理性与实用性得到了工程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与热轧钢构件相比,铸钢件的浇注过程容易卷入气体、杂质等,并且缺少轧机轧制过程,导致铸钢中的缺陷数量远多于热轧钢中的缺陷数量。缺陷的存在破坏了材料的连续性,减小了构件受力时的有效截面面积,造成局部构件及整体结构力学性能下降。由于铸钢件总是带缺陷工作的,该问题制约了铸钢材料、构件和结构的进一步发展应用。只有充分认识缺陷对铸钢件和结构系统力学性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