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山紫荆(C.chingii)是湖南省紫荆属(Cercis)的新记录,于2014年8月21日首次在湖南省发现,标本藏于湖南省植物园。此次在湖南省江永县松柏瑶族乡发现的黄山紫荆也是首次在石灰岩山地发现,对于其在荒漠化环境治理、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黄山紫荆的种子以及一年生实生苗为试验材料,分别对黄山紫荆种子的萌发以及抗旱性进行试验研究。在播种繁殖试验中对黄山紫荆种子萌发的影响设置三个单因素试验,分别为基质、温度以及覆土深度。在抗旱性试验中设置七个水分胁迫梯度,探究水分胁迫对黄山紫荆一年生实生苗形态特征、生物量以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播种试验主要结论:(1)在基质的影响试验中,分别在珍珠岩、泥炭土、河沙以及黄心土中进行播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黄山紫荆种子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在珍珠岩中的萌芽率最高,为75.80%,萌芽率依次是泥炭土>河沙>黄心土。说明基质的透气性、保水性等方面对于种子的萌芽有较大的影响。(2)在温度的影响试验中,将黄山紫荆种子分别置于10℃、20℃、30℃空气温度环境中进行播种繁殖,试验表明黄山紫荆种子在30℃环境下露白时间最短,为12天,露白时间由短到长分别为30℃>20℃>10℃,当温度在10~30℃区间内,随着气温的升高,黄山紫荆种子露白时间越短。(3)在覆土深度的影响试验中,将黄山紫荆种子置于珍珠岩基质中进行试验,设置1cm、 2cm、 3cm三种覆土深度,试验表明黄山紫荆种子在覆土厚度为1cm时萌芽率最高,达75.80%,萌芽率由大到小分别为1cm>2cm>3cm,由此可见土壤深度越深,黄山紫荆种子萌芽率越低。土壤透水性和透气性是影响黄山紫荆种子萌芽率的两个重要因素,其中透气性为主要因素。抗旱性试验主要结论:(1)黄山紫荆抗旱性影响试验中,对黄山紫荆的七项生理生化指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总超氧化物歧化酶、脯氨酸、丙二醛)、生物量(株高、地径、叶面积)以及含水量等进行试验研究。研究中发现,黄山紫荆叶片中可溶性糖、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强而逐渐升高;CAT(过氧化氢酶)、POD(过氧化物酶)以及SOD(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强而出现先升高随后降低的趋势,原因是后期因叶片已枯亡,酶活性基本丧失。试验表明以上六项指标均可作为研究黄山紫荆抗旱性的指标,其中可溶性糖、脯氨酸、丙二醛这三项指标与其抗旱性显著相关。而可溶性蛋白含量在干旱胁迫下没有发生规律性变化。(2)在受干旱胁迫影响下,黄山紫荆的株高、地径、叶面积的生长均受到限制,生长缓慢。黄山紫荆叶片中叶绿素以及植株的含水量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强而逐渐下降。在持续断水20天时,黄山紫荆才开始出现叶黄、落叶以及轻微枯萎的现象,说明黄山紫荆适于在南方的石漠化地区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