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第519号文件《在华举办国际体育赛事审批事项改革方案》中明确指出,将取消对商业性、群众性国际体育赛事的审批。该文件的发布,意味着民间体育赛事迎来了改革的春天,体育表演市场也将更加繁荣。但是赛事本身的专业性、安全性和对安保、交通、消防、民生等配套问题的考虑是否充分,都决定了赛事成功与否。这时候,不少民间不成熟的体育赛事也都蠢蠢欲动,效仿周围的大型赛事。因此,大型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不仅是对自身品牌的塑造,同时也可能影响着周围体育赛事的举办。本文对大型体育赛事服务观众满意度进行了相关的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以期为我国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本文综合运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该文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并采用自行研制的量表对青运会赛事服务观众满意度进行深入研究和详细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青运会赛事服务观众满意度量表由青运会票务受理服务满意度(包含5个题项)、青运会工作人员服务满意度(包含6个题项)、青运会场馆设施服务满意度(包含5个题项)、青运会场馆环境服务满意度(包含6个题项)、青运会竞赛水平服务满意度(包含3个题项)和青运会赛事配套服务满意度(包含8个题项)六个维度组成,共计33个题项。2、青运会现场观众人口学特征为:男性观众多于女性观众;21-40岁是主要观众群体;本科学历的观众最多;月收入在2000-5000元的观众最多;职业身份以学生为主;“其他”是大部分观众获取门票的方式:更多观众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往返于比赛场馆观看比赛;较多观众都没有现场观看大型体育赛事的经历。3、青运会赛事服务观众满意度的整体水平在“一般”至“比较满意”范围,总体水平相对较低。现场观众对青运会竞赛水平服务的满意度最高,对青运会赛事配套服务的满意度最低。在六个维度上,不同人口学特征和不同赛事服务享有程度下的青运会赛事服务满意度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大致结果如下:女性对青运会赛事服务满意度高于男性;60岁以上的观众满意度最高;本科文化程度的观众满意度较高;职业身份为学生和下岗/待业的观众满意度较高,单位/公司职员观众满意度最低;月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观众满意度最高,月收入为2000-5000元和5001-10000元的观众满意度最低;通过“其他”方式获取门票的观众满意度最高;采用公共交通工具的观众人数最多,但是其满意度最低;除青运会场馆设施服务满意度和青运会场馆环境服务满意度两个维度外,其余维度没有观赛经历的观众满意度较高。4、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丰富场馆周边配套服务内容、完善票务受理机制、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设立观众反馈与投诉平台等,可以切实有效地提高观众满意度的整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