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忆中追求——杨绛散文创作论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q19811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绛自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散文创作,时至今日,她的散文浓缩了将近一个世纪的演进轨迹和一位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杨绛散文以怀人忆旧为主,笔触深入历史、时代、人心、人性的深处,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类学意义和智性特征愈发凸显。追忆故人往事是杨绛的观察和言说方式,追求高尚的心灵和高贵的人生情怀是杨绛的一贯努力目标。在杨绛散文建构的艺术世界里,知性的语言,智性的书写,人性的光照交相辉映,你会自然而然感受到冲淡平和的宁静之美和游刃物理通达人情的大气之美。这是其文之美,也是其人之美,文如其人,人如其文。   第一章:理性裁判与温情观照——旨在探讨杨绛对历史与人物的智性思考和艺术表达。无论是关于历史的个人记忆还是对个体生命的深情回忆,杨绛的写作都贯彻了个人视角,同时联结“人类”大动脉,写出了有人物心灵情致的历史和有历史背景的人物,写出了人的理性和非理性,人的正面和反面,建立了人类性的情怀。在回忆之乡,杨绛散文超乎感伤沉溺和反讽义愤,在理性裁判和温情观照之间把握住了一种平衡,艺术地表达了那种值得反思和珍重的人世,彰显了“人之为人”的可贵与可爱。   第二章:智性书写与诗意栖息——旨在探讨杨绛在散文文体上的创新和在现实生活上的努力,写作与人生二位一体。无论是回忆身心备受摧残的历史浩劫还是回忆撕心裂肺的亲人远逝,杨绛紧锁住情绪的闸门,没有恣肆的控诉和感叹,而是在心灵深处和灵魂高处寻找精神支柱。在回忆之乡,杨绛执着于大巧若拙的平淡叙事,结合亦真亦幻的魔幻笔法和亦庄亦谐的幽默笔法,这样的智性书写道出了“人生实苦”的真相和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把生活中的真理真相和感受揭示出来,使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更深刻地认识自己处境,为改变自己的生存处境,提高自己的生存质量而斗争,显示了在人类的永恒处境面前人的从容气度。   第三章:边缘思语与永恒追求——旨在探讨杨绛散文对人生价值的追问和理解,凸显杨绛爱国、爱家、爱人的高贵情怀,进而论证作品的笔墨气象源于作家的胸襟视野。在回忆之乡,杨绛站在人生的边缘,向前看看也向后看看,她看见了有一种爱国情怀是于无声处的,何时何地都不用唱高调;她看见了有一种亲情是能够穿透时空的,即使阴阳两隔,仍然能传递温暖与力量;她看见了一位人道主义者是怎样坚决地卫护着人性,不为五斗米折腰,不为现代文明裹挟,不惧风狂雨骤,不惑功名利禄,淡然的透过表面的喧嚣与阴暗书写着生命的宽广与丰富,以一颗“赤子之心”执着地追求着安放人类灵魂的精神家园。   杨绛散文是个人的(带有很强的自传性)——显示了一位知识女性在命运浮沉中进退自如的姿态和努力,更是人类的(观照外界和世道人心)——写出了人类的永恒处境和基本追求。杨绛散文立足于故人往事的追忆,立志于人生价值和社会精神的探索,显示了一位历经沧桑的知识分子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崇高的精神追求。杨绛在现代女作家群中是个例外,她的散文淡淡地散发着持久的芬芳;杨绛在当代学者作家群中依然是个例外,她的散文内明外润,是“最亲切、最平实、最透明”的言谈;杨绛在形形色色的新时期散文写手面前更是个例外,人的胸襟大,笔墨里的气象也大。  
其他文献
南朝以降,“奇”被广泛运用在诗、文、小说、戏曲等文体批评之中,有字句之奇、意思之奇、笔之奇、丘壑之奇、气奇、神奇等不同的理论层次,演化出雄奇、清奇、怪奇、奇崛、奇
学位
辽朝,随着唐朝的结束崛起于唐朝版图的北部与东北部,与五代、北宋相始终。在中国历史上它是一个不容忽略的重要历史阶段,而作为一个王朝的文学也应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辽代文学
在当代文学进程中,新历史小说是个无法忽视又颇显尴尬的存在。以1986年莫言的《红高梁》、乔良的《灵旗》为发端,中经先锋派作家集体突围,以及新写实乃至晚生代小说家的频繁书写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具有审美性的人物品藻发生在魏晋并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社会的动乱,信仰的坍塌,促使士人开始寻求超越有限,达到无限的自由人生境界。正是这样一个境界,引领魏晋人
学位
辛弃疾作为南宋著名词人,其稼轩词独特的艺术风格影响广泛。然而辛诗独特的艺术魅力却鲜少受到关注。本文将以辛弃疾的诗歌作为研究对象,对辛诗进行全面细致的考察、探讨及论述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