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绛自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散文创作,时至今日,她的散文浓缩了将近一个世纪的演进轨迹和一位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杨绛散文以怀人忆旧为主,笔触深入历史、时代、人心、人性的深处,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类学意义和智性特征愈发凸显。追忆故人往事是杨绛的观察和言说方式,追求高尚的心灵和高贵的人生情怀是杨绛的一贯努力目标。在杨绛散文建构的艺术世界里,知性的语言,智性的书写,人性的光照交相辉映,你会自然而然感受到冲淡平和的宁静之美和游刃物理通达人情的大气之美。这是其文之美,也是其人之美,文如其人,人如其文。
第一章:理性裁判与温情观照——旨在探讨杨绛对历史与人物的智性思考和艺术表达。无论是关于历史的个人记忆还是对个体生命的深情回忆,杨绛的写作都贯彻了个人视角,同时联结“人类”大动脉,写出了有人物心灵情致的历史和有历史背景的人物,写出了人的理性和非理性,人的正面和反面,建立了人类性的情怀。在回忆之乡,杨绛散文超乎感伤沉溺和反讽义愤,在理性裁判和温情观照之间把握住了一种平衡,艺术地表达了那种值得反思和珍重的人世,彰显了“人之为人”的可贵与可爱。
第二章:智性书写与诗意栖息——旨在探讨杨绛在散文文体上的创新和在现实生活上的努力,写作与人生二位一体。无论是回忆身心备受摧残的历史浩劫还是回忆撕心裂肺的亲人远逝,杨绛紧锁住情绪的闸门,没有恣肆的控诉和感叹,而是在心灵深处和灵魂高处寻找精神支柱。在回忆之乡,杨绛执着于大巧若拙的平淡叙事,结合亦真亦幻的魔幻笔法和亦庄亦谐的幽默笔法,这样的智性书写道出了“人生实苦”的真相和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把生活中的真理真相和感受揭示出来,使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更深刻地认识自己处境,为改变自己的生存处境,提高自己的生存质量而斗争,显示了在人类的永恒处境面前人的从容气度。
第三章:边缘思语与永恒追求——旨在探讨杨绛散文对人生价值的追问和理解,凸显杨绛爱国、爱家、爱人的高贵情怀,进而论证作品的笔墨气象源于作家的胸襟视野。在回忆之乡,杨绛站在人生的边缘,向前看看也向后看看,她看见了有一种爱国情怀是于无声处的,何时何地都不用唱高调;她看见了有一种亲情是能够穿透时空的,即使阴阳两隔,仍然能传递温暖与力量;她看见了一位人道主义者是怎样坚决地卫护着人性,不为五斗米折腰,不为现代文明裹挟,不惧风狂雨骤,不惑功名利禄,淡然的透过表面的喧嚣与阴暗书写着生命的宽广与丰富,以一颗“赤子之心”执着地追求着安放人类灵魂的精神家园。
杨绛散文是个人的(带有很强的自传性)——显示了一位知识女性在命运浮沉中进退自如的姿态和努力,更是人类的(观照外界和世道人心)——写出了人类的永恒处境和基本追求。杨绛散文立足于故人往事的追忆,立志于人生价值和社会精神的探索,显示了一位历经沧桑的知识分子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崇高的精神追求。杨绛在现代女作家群中是个例外,她的散文淡淡地散发着持久的芬芳;杨绛在当代学者作家群中依然是个例外,她的散文内明外润,是“最亲切、最平实、最透明”的言谈;杨绛在形形色色的新时期散文写手面前更是个例外,人的胸襟大,笔墨里的气象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