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存错误特征感知的低密度奇偶校验码优化方法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lll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闪存制程工艺的提升、多比特技术的使用和3D堆叠技术的发展,闪存单元存储密度和容量得到提升,但是数据存储可靠性却遭受威胁。为了保证数据存储可靠性,低密度奇偶校验(Low-Density Parity-Check,LDPC)码凭借较高的纠错能力得到广泛应用。尤其随着3D堆叠闪存的普及,LDPC码已成为保证数据存储可靠性的有效技术手段。然而,随着误码率的增加,直接使用传统的LDPC码会增加闪存的读延迟。一方面,因为LDPC软判决译码特性,译码初始阶段需要使用多个采样电平获取软判决似然比信息,增加了采样和传输延迟。另一方面,因为高的译码复杂度,频繁迭代更新软判决似然比信息,增加了译码迭代延迟。如何研究高效的LDPC纠错码算法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针对译码迭代延迟问题,分析闪存存储信道噪声干扰模型,围绕着编程干扰错误为主的应用特征,提出编程干扰错误特征感知的LDPC译码优化算法PEAL,将编程干扰数值相关性特征转化为外部LDPC译码软判决似然比信息,融入译码判决过程,提升译码判决维度和似然信息更新精度,降低译码迭代延迟。仿真结果显示,与传统的标准最小和译码算法相比,当信息长度为2KB和原始比特错误率为11.5?10-3时,LDPC译码循环数量降低69.37%,收敛速度提升2.5倍。围绕着保存错误特征为主的应用,提出保存错误特征感知的协同纠错策略CooECC,将保存错误引起的阈值电压漂移特征和最低有效比特页的译码结果相融合,优化最高有效比特页的初始软判决信息,提升初始软判决信息的精度,降低译码循环数量和迭代延迟。仿真结果显示,与传统的标准最小和译码算法相比,当信息长度分别为2KB和4KB,原始比特错误率为8.0?10-3时,译码迭代延迟分别降低87%和84%。针对数据采样和传输延迟问题,提出原始比特错误率感知的采样电平施加方法。利用3D堆叠浮栅(Floating Gate,FG)型MLC闪存单元阈值电压分布特征引起的原始比特错误率的变化,在相邻的阈值电压分布之间动态施加具有不同数量和区间长度的采样电平,保证LDPC纠错性能的前提下,减少采样电平的使用数量,降低采样和传输延迟,提升闪存存储系统读性能。仿真结果显示,低页和高页的平均读响应延迟降低25.5%和20.4%。提出电荷俘获(Charge Trap,CT)型闪存错误特征感知的软判决译码优化方案。首先基于实际的FPGA测试平台对3D堆叠CT型TLC闪存错误进行测试和数据分析,获取3D堆叠CT型TLC闪存的错误特征,获取纠错编码初始化软判决信息;其次将优化后的软判决信息融入变量节点信息更新过程和译码判决过程,提高译码软判决信息更新精度和译码判决可靠性,降低译码循环数量和提升闪存系统读性能。仿真结果显示,当信息长度为2KB,原始比特错误率为1.8?10-2时,译码循环数量和系统读响应延迟分别降低34.9%和14%。综上所述,闪存错误特征感知的LDPC纠错码优化方法丰富了闪存存储系统纠错码的研究理论,为闪存容量的进一步提升提供有力保障。
其他文献
风能、太阳能和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和减轻对化石燃料的依赖。这些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有利于环境保护,并具有良好的经济前景,但它们具有间歇性发电、供应不稳定和能量密度低等致命缺陷,可能会损害常规电网的正常运行。压缩空气储能技术被视为是最有潜力的大规模储能技术之一,能有效解决新能源利用中的这些问题。将废弃煤矿巷道改造再利用作为压缩空气储能的地下洞室,是压缩空气储能未来发展
对痛风立消化合物的制剂基质进行筛选,采用单因素筛选法和正交设计试验,以体外释放度为主要考察指标,筛选该化合物制剂基质的最优处方。最优处方比例为:药料质量之比1∶10,壳
本文运用文献综述等方法,从休闲的角度来论述乒乓球运动的功能,井得出结论:群众性乒乓球运动具有很强的休闲功能,能促进人的生理、心理和人的社会性等多方面的发展,是对自由时间的
[摘 要]文章聚焦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的高校学生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对传统高校学生管理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遵循系统论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学校—学生—家庭—社区”“四维一体”的学生管理体制机制,实现管理主体多元协同、联管联育,从而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疫情防控常态化 四维一体 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
本文作者分析了高层施工组织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做好高层施工组织提出了几点措施和建议。
“肿瘤细胞靶向机制”与“肿瘤新生血管靶向机制”相结合,是针对肿瘤病灶具有较高特异性的靶向机制,近年来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就二者的结合形式而言,现有的“肿瘤双重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