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资本主义世界爆发晚期资本主义的危机,伴随当代西方的“语言哲学转向”,哈贝马斯在广泛吸收韦伯、马克思等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哈氏目的合理性理念导致人的行为失范、行为异化,马克思的“社会劳动”概念还不足以概括人类的全部活动价值,交往行为涉及的则是主体间性,即作为主体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交往行为以语言为媒介,旨在协调人的认知和行为。在哲学发展历史上,对主体的认识经历了本体论、意识论、主客二元对立等各阶段,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将主体“解救”出来,马克思在历史实践中找到并发展了主体性原则,寻找到人之于客体的积极意义,现代哲学发展的一个基本倾向就是回归人的生活世界,去寻求人生存的价值和意义。信息时代虚拟交往存在不符合交往合理性的本质内涵的特点,与交往行为应该遵循的真实性、正确性、真诚性大相径庭,网络交往所具有的开放性、虚拟性、匿名性、平等性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网络交往的繁荣,对交往主体的主体性虽然有增进作用,但是有极大地消解主体性这一后果。在虚拟世界里进行网络交往时,只有正确认识虚拟与现实、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正确对待“人际”关系和“人机”关系,减少对信息技术得依赖,回归日常生活世界,保持人机关系与人际关系、虚拟交往与现实交往的协调发展,才能解决虚拟交往的主体性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