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ND)是禽类重要的致死性病毒性传染病,其病原为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NDV宿主范围广泛,可感染几乎所有鸟类。野鸟不仅是NDV的自然宿主,还在NDV传播和进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所以野鸟源新城疫病毒是ND流行病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容易被忽视的部分。 本研究中所用的20株NDV分离自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的野鸟样品。本研究对分离到的20株NDV进行了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和遗传进化分析,并根据classⅡ类NDV的分子特征和遗传进化分析选出5株(基因Ⅲ型Mallard/CH/HLJ383/06、基因Ⅶd型WB/CH/HLJ/001/06、基因Ⅶb型Mallard/CH/HLJ127/06、WB/CH/JL01/07和Mallard/CH/HLJ363/05)进行致病性试验、单因子血清制备及抗原性分析。测序结果显示,20株NDV基因组长度有三种类型,分别为15186nt、15192nt和15198nt;其中15株NDV的F蛋白裂解位点为112RRQKRF117,1株NDV的F蛋白裂解点为112RRQRRF117,属于典型的强毒株裂解位点;其余4株NDV的F蛋白裂解位点为112ERQERL117,属于典型的弱毒株裂解位点。F基因遗传进化分析显示4株具有弱毒裂解位点的NDV属于classⅠ类b亚型;16株具有强毒裂解位点的NDV属于classⅡ类NDV,其中1株为基因Ⅲ型,4株为基因Ⅶd型,其余11株为基因Ⅶb型。遗传进化分析表明,与classⅠ分离株高度相似的NDV在野鸟和家禽均有分布,classⅠ分离株与classⅠ类5个参考株的全基因组及6个结构基因的开放阅读框架区核酸序列比对分析表明,classⅠ分离株与参考株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但classⅠ分离株与同亚型classⅠ类NDV之间遗传距离差异小于3%,具有较高的F基因核苷酸一致性,表明本研究中分离的4株classⅠ类NDV在遗传进化上并没有形成独立的分支,推测是中国classⅠ类b亚型NDV传播到野鸟并适应产生的。近几年我国广东、湖北、江西、吉林和贵州等地区分离到的classⅠ类NDV,与本研究的classⅠ类分离株高度相似,表明该基因亚型NDV目前在中国分布比较广泛。此外遗传进化分析表明,分离的classⅡ类基因Ⅲ型NDV与疫苗株Mukteswar遗传进化关系很近,但毒力强于Mukteswar。本实验分离的classⅡ类基因Ⅶb型NDV与2013年在以色列分离到的基因Ⅶb型NDV Pheasant/H-Israel/2013/746828遗传关系最近,分离的classⅡ类基因Ⅶd型NDV与2007年在塞尔维亚分离到的基因Ⅶd型NDV/Serbia/1038/2007遗传关系最近。与classⅡ类基因Ⅶ型分离株高度相似的NDV在野鸟和家禽均有分布,表明该基因型NDV可以在野鸟和家禽之间传播。 致病指数测定结果显示Mallard/CH/HLJ383/06、WB/CH/HLJ/001/06、Mallard/CH/HLJ127/06、WB/CH/JL01/07和Mallard/CH/HLJ363/05的ICPI值均大于1,表明这5株分离株均为强毒株。对F48E9、Go/CH/HLJ/LL01/08、Mallard/CH/HLJ383/06、WB/CH/HLJ/001/06、Mallard/CH/HLJ127/06、WB/CH/JL01/07和Mallard/CH/HLJ363/05进行F蛋白和HN蛋白抗原位点分析发现,F蛋白抗原位点在不同基因型NDV之间仅有1个氨基酸不同,HN抗原位点在不同基因型NDV之间出现多个氨基酸不同。交叉中和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株Mallard/CH/HLJ363/05和Mallard/CH/HLJ383/06与F48E9具有明显的抗原差异;Mallard/CH/HLJ363/05与WB/CH/JL01/07具有明显的抗原差异,Mallard/CH/HLJ383/06与WB/CH/JL01/07具有明显的抗原差异;其它毒株之间抗原差异较小或没有差异,表明分离的基因Ⅶ型NDV与同一基因型毒株之间没有抗原差异或抗原差异较小。 本研究表明,有多种不同基因型的NDV存在于野鸟群体中,包括ClassⅠ类和ClassⅡ类,既有强毒株,也有弱毒株,提示野鸟在新城疫病毒传播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野鸟在NDV流行病学中的作用及对我国新城疫的防控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