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牛乳铁蛋白(bLF)基因部分序列的PCR-SSCPs分析,发现牛乳铁蛋白基因序列的多态性,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基因启动子序列潜在调控元件和蛋白结合因子进行分析,并对突变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测。同时以CMR作为乳房炎的抗性指标,结合bLF基因的多态性和奶牛的生产性能数据,分析乳铁蛋白基因多态作为乳房炎抗性分子标记的可行性。 1 牛奶中DNA的分离 通过将牛奶中提取白细胞技术和热裂解提取DNA技术相结合建立了从牛奶中提取DNA技术程序。结果显示,提取DNA原液的平均浓度为0.5μg/ml,OD260/OD280的平均比值为0.9,说明DNA提取过程中蛋白残余量过高,通过PCR分析发现,已达到PCR反应的模板要求,可以作为一种快速提取DNA的方法。 2 bLF基因部分序列的PCR—SSCP分析 根据NCBI上已登录的bLF基因启动子和第4、15外显子序列设计六对引物,扩增出bLF基因5’侧翼区和第4、15外显子。采用SSCP方法获得序列在个体间的多态性,将得到的多态进行测序分析,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启动子区潜在调控元件和蛋白结合因子进行预测。结果发现:在bLF基因的启动子区存在着分布在两个多态序列中的4个突变位点,分别为.945位T->C,-928位G->A,-28位A->C,+33位C->G,其中-945处的突变未有报道,为新发现的突变位点;第4、15外显子也各存在一个突变位点分别为118位A->G和166位T->C,其中第15外显子的突变未引起氨基酸序列的改变,而第4外显子的突变导致氨基酸序列中Ile突变为Val,通过DNAStar对突变蛋白进行相关分析发现,蛋白的疏水性、等电点等特性均未改变;通过MatInspector软件对启动子序列进行分析,发现多个调控元件和蛋白因子结合位点,包括通用转录因子(SP1/GC元件、TATA盒、CAAT盒),类固醇激素受体(雌激素受体、CRE受体、RAR受体)和炎症响应因子(NF-κ B、AP1、STAT3),预测bLF基因的表达和调控是通过NF-κ B途径和核激素受体途径完成转录调节的。 3 bLF基因多态作为乳房炎抗性分子标记的可行性研究 以CMR作为乳房炎抗性指标筛选出抗性组和易感组,研究bLF基因部分序列的多态在各组间基因型和基因频率分布的差异,筛选出合适的分子标记;同时结合奶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