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眉间皱纹防止血管神经损伤的解剖学研究

来源 :延边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lverv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皱眉肌、眶上动脉、眶上神经、滑车上动脉、滑车上神经进行系统的研究,为避免临床上手术去除眉间皱纹时血管神经的损伤提供准确的解剖学依据。方法:20例(40侧)防腐固定的尸体头部标本,逐层解剖,观察皱眉肌、眶上动脉、眶上神经、滑车上动脉、滑车上神经的走行、分布及相互间的毗邻关系,分析其分布特点,建立相关坐标体系,得出滑车上神经、滑车上动脉、眶上神经内侧支、眶上神经外侧支、眶上动脉主干的体表定位坐标参数,用Sigmaplot软件制作出滑车上神经、滑车上动脉、眶上神经内侧支、眶上神经外侧支、眶上动脉主干的走行范围轨迹。结果:①皱眉肌分为2种形态:一种肌腹位于眶上缘的内侧端,为短而窄的锥体形;另一种肌腹沿眶上缘的内侧半,为长而直的横长形肌束。②滑车上切迹(孔)至额(前)正中线的距离为(15.85±2.52)mm,其中左侧为(16.56±3.08)mm,右侧为(15.04±1.51)mm。滑车上切迹(孔)位于眶上切迹(孔)的内侧(9.42±3.51)mm,其中左侧为(8.78±3.24)mm,右侧为(10.16±3.91)mm。滑车上切迹(孔)至皱眉肌起点的距离为(10.73±2.41)mm,其中左侧为(10.91±2.82)mm,右侧为(10.35±1.57)mm。③滑车上神经多数(80%)于中内1/3处穿经皱眉肌纤维之间,其余于该肌深面伴动脉上行。滑车上动脉出眶后65%经皱眉肌的深面,35%经皱眉肌的浅面。④眶上切迹(孔)至额(前)正中线的距离为(25.27±3.67)mm,其中左侧为(25.33±3.79)mm,右侧为(25.20±3.84)mm。眶上切迹(孔)至皱眉肌起点的距离为(20.37±3.46)mm,其中左侧为(20.30±3.67)mm,右侧为(20.46±3.65)mm。⑤眶上动脉全部经过皱眉肌止端内侧深面至该肌上缘,此处与滑车上动脉的距离为(7.59~16.13)mm。眶上神经分为内侧支和外侧支。内侧支分为3~4支细小分支,外侧支从眶上孔发出后可直接分为2~3支或单一束支从眶上孔发出,行程中逐渐发出2~3支。⑥滑车上神经、滑车上动脉、眶上神经内侧支、眶上神经外侧支、眶上动脉主干位置是相对较为恒定的,建立相关坐标体系(X轴为经过两侧眶上缘的最高点的水平线,Y轴为经过前正中线的垂直线),得出滑车上神经、滑车上动脉、眶上神经内侧支、眶上神经外侧支、眶上动脉主干的体表定位坐标参数,用Sigmaplot软件制作出滑车上神经、滑车上动脉、眶上神经内侧支、眶上神经外侧支、眶上动脉主干的走行范围轨迹。结论:以经过两侧眶上缘的最高点的水平线为X轴,以经过前正中线的垂直线为Y轴,建立坐标体系,得出:①由(7.18±3.82,32.5)mm、(7.18±3.82,-20)mm、(16.92±2.36,32.5)mm、(16.92±2.36,-20)mm四点连线所围成的矩形区域为最容易损伤滑车上神经、滑车上动脉主干的“危险区”(左右侧对称)。②由(24.31±2.67,10)mm、(24.31±2.67,-10)mm、(28.16±1.23,10)mm、(28.16±1.23,-10)mM四点连线所围成的矩形区域为最容易损伤眶上神经、眶上动脉主干的“危险区”(左右侧对称)。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