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庭生育决策是关系到民族、国家的人口战略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计划生育政策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控制了我国人口的过快增长,并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人口结构的失衡,总和生育率的持续下降也有可能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负面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社会上关于计划生育政策是否需要调整的讨论也越来越激烈。面对此种现状,并结合我国目前对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的研究,本文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1991-200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泊松回归等方法,试图研究微观行为主体生育决策的社会、家庭和个人影响因素,以期得到我国生育率变化的内在原因与变化趋势,并对政策今后的走向和关注点提供一些启示。
本文首先对我国人口和总和生育率的变化趋势和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讨论了家庭生育决策的影响因素。借鉴新家庭经济学对生育行为的研究,本文分别从社区因素、家庭因素和个人因素三个角度实证分析了影响家庭生育决策中的数量偏好和生育时间的因素。经研究,本文发现如下结论:(1)家庭对孩子的数量偏好受到诸如社区的城市化水平等外在宏观环境的显著影响;(2)家庭结构中的住房和时间配置因素已经成为影响家庭的生育观和生育行为的重要因素;(3)与以往对家庭生育决策的研究结论不同,本文的研究发现女性的个人因素越来越体现出对家庭生育决策的显著影响;(4)计划生育政策对家庭的生育行为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受到政策的影响,城市地区的家庭实际生育时间推迟了1.439岁,而农村地区推迟了2.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