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气候变化显著,气候变化通过改变耕地的水热条件进而对耕地种植界限、物候期、生产潜力和种植结构布局影响深远。三江平原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气候变化和耕地布局变化显著。因此,分析近年来三江平原气候变化特征、耕地变化特征以及气候变化对耕地的影响较有科研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利用2000-2015年间三江平原耕作期(5月-9月)的均气温和降水量数据分析耕作期气候月间差异、年际差异、空间分布差异、距平和累积距平特征以及气候趋势系数差异,以期对研究区气候现状及变化进行简要分析;利用2000、2005、2010以及2015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分析研究区耕地数量与规模的变化、内部结构变化、空间差异与演变以及景观特征,以期对研究区耕地的变化与现状进行简要分析;进而分析不同气候条件下耕地的分布特征以及气候变化对耕地及其内部结构的影响。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1)耕作期气候因子变化分析。2000-2015年三江平原耕作期均温平均值为18.05℃,温差最大为1.62℃,气候倾向率为0.075℃/10a,长期形成偏冷期—波动期—偏暖期的变化趋势。时间差异小而空间差异大,低温区主要集中在高程较大的区域。气候趋势系数和倾向率在空间上呈现较为明显的经向地带性,同时呈由东向西递减的规律。农区和垦区耕作期均温变化趋势相似,且垦区的均温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呈增长态势。2000-2015年三江平原耕作期降水量平均值为428.25mm,差值最大为198.51mm,气候倾向率为88.12mm/10a,长期形成少雨期—多雨期的变化趋势。空间差异显著,有较明显的经向地带差异。农区和垦区耕作期降水量均值变化趋势相似,农区降水量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呈减少态势。抚远县、富锦市部分区域、饶河县部分区域和宝清县部分区域的增加趋势较为明显。(2)耕地利用变化分析。2000-2015年间耕地面积略有增加,但内部结构快速调整。耕地总面积由568.35万hm~2增至579.91万hm~2,旱地面积持续减少同时水田面积持续增加,二者比例由3.8:1变至1.2:1,同时水田的变化较旱地和耕地总量相比更为显著。耕地重心变化较小,旱地大之,水田重心变化最大。2000-2015年垦区垦殖指数均值约为农区的1.75倍。农区旱地与水田的比例由6.35减至2.43,垦区旱地与水田的比例由2.32减至0.50。2000-2015年间垦区旱改水面积约为农区的1.85倍,水改旱面积差异不大,其中建三江管理局和牡丹江管理局旱改水趋势明显。对垦区而言,水田较旱地比更为聚集,人为干扰程度更低,但是斑块面积差异更大,而农区则相反。(3)气候变化对耕地利用的影响分析。气温对耕地分布优势度的影响要大于降水对其的影响,降水量的缺失可以通过灌溉进行弥补,同时降水过量不利于耕作,气候条件较差(低温少雨)的地区耕地面积较少。降水和气温的变化对旱地的优势种植影响较小,气温变化对水田的优势种植影响较大。垦区不论在气候变化幅度还是耕地变化幅度上都高于农区,但是耕作期气温升高幅度对农区耕地(旱地和水田)面积变化幅度影响的效率高于垦区,耕作期降水量升高幅度对农区和垦区耕地(旱地和水田)面积变化幅度影响的效率相差不大。随着耕作期降水量增加(增温)幅度的增加,耕地和水田动态度表现出增加的趋势,同时水田动态度的增加幅度较大,而旱地动态度表现出减少的趋势。耕作期气温变化幅度对耕地、旱地和水田动态度的影响在强度和程度上大于降水量对其的影响。随着区域耕作期降水量增加(增温)幅度的升高,旱改水面积变化度表现出增加的趋势,而水改旱面积变化度表现不显著。研究耕地数量、内部结构组成的现状与变化,气候因子(气温和降水)的变化以及气候对耕地的影响为耕地种植结构调整、作物适应性种植、耕地合理有效地布局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