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引导工作中化解惯性质疑问题研究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CL877818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惯性质疑”又被称为“习惯性质疑症”,既是一种思维定式,也是一种社会情绪表达。调查结果显示,习惯性质疑以一种普遍现象存在于现在社会当中。“惯性质疑”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代表了人们政治意识的觉醒,提出参与社会治理的政治诉求,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制约、监督政治权利的作用,能够督促公权力机构提高执政能力;另一方面,它不利于人们全面、客观、公正地认识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更不利于营造安全有序的执政环境,尤其是在互联网的时代,惯性质疑占领网络,如不加以正确的引导与监管,后果将不堪设想。化解网络中惯性质疑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利用舆论的导向能力。舆论导向能力一直备受我国历届领导人的重视,因为它是治国理政、安邦定国的大事,关乎旗帜和道路,关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且舆论导向正确,利党利国利民,是党、国家和人民的福祉。有鉴于此,在网络环境中,提升舆论引导的能力有效地化解惯性质疑,是净化舆论环境,推动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不二选择。在网络发展迅猛、舆论环境变化莫测的今天,坚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舆论引导领域的理论成果,借鉴西方学者有关舆论引导理论,基于我国具体国情,总结我国历届领导人关于舆论引导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经验,有利于推动现阶段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顺利进行,有利于促进政府执政能力的提高,有利于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综上所述,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拟采用分析比较法、文献研究法、归纳总结等研究方法探究舆论引导在互联网环境中化解惯性质疑的具体方式。全文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简要阐述研究的背景,国内外研究动态,以及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我国历代领导人关于舆论引导的观点和理论为基础,结合西方学者有关舆论引导的理论论述,旨在运用丰富、扎实的思想作为基础,探究在网络中化解惯性质疑的方法;第三部分剖释了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共产党为化解习惯性质疑问题而进行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同时分析并总结了已取得的成功经验,进而为今后的网络舆论引导化解惯性质疑工作提供参考;第四部分以网络舆论内容、网络舆论主客体及网络舆论载体、网络舆论环境等的复杂性为出发点,论述了目前网络舆论引导化解惯性质疑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这些都为今后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第五部分是网络舆论引导化解惯性质疑工作中的策略思考,笔者选择从从议程设置、意见领袖、网络舆论监管、网络舆论环境等四个方面入手,分别探索在网络舆论实际引导工作中有效化解惯性质疑的具体方法。
其他文献
当前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的培养主要源于教师所讲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该课程对大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个人品行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转型期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科学的价值引导,同时也凝聚了共识,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党和国家充分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工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的辉煌成果几乎体现在社会的各方面。信息化社会发展越来越快,网络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自从1995年我国互联网络的接入和服务向社会全面
目的了解南昌市2004—2009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利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南昌市2004—2009年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流行性腮腺炎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4—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使总体布局由原来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这一特殊群体越来越庞大,他们的品德教育问题也引发社会更多关注。进城务工家庭的随迁子女和所有的未成年人一样,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
作者簡介:李国涛(1981.1—),辽宁人,江西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