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的目的在于研发一种高效复合功能载药微球,并对其应用于脊髓损伤治疗进行初步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双亲性壳聚糖衍生物的合成及表征:利用赖氨酸对壳聚糖进行改性,使其具备良好的水溶性,通过红外光谱分析目标产物的成功合成,并以其为原料,合成了双亲性的赖氨酸壳聚糖十八烷基季铵盐(OQLCS),结果表明:OQLCS可溶于水和有机溶剂,具有良好的表面活性,Zeta电位为正。超顺磁性纳米粒子的制备与表征:利用高温油相法制备了超顺磁性纳米粒子(MNPs),结果表明:与水相共沉淀法制备的磁纳米粒相比,其粒径均一(6~8nm之间)、分散性较好,且具有良好的超顺磁性(剩余磁化强度Br=0.0985emu/g,),磁响应性高(饱和磁化强度Bs=65.09emu/g)。PLGA/高分子脂质体载药微球的制备与表征:以OQLCS、MNPs、PLGA和BSA(模型药物)为原料,利用反相乳化法和薄膜分散法制备了PLGA/高分子脂质体核/壳结构载药微球,结果表明:磁性载药微球平均粒径为366nm,Zeta电位为5.85mV,磁纳米颗粒被包裹于载药微球中,微球在水中分散性很好,粒径均一,载药率为7.992%。激光粒度仪和透射电镜证实了PLGA/高分子脂质体核壳结构的形成。复合功能载药微球的组装与表征:以TAT、PEG和荧光素修饰PLGA/高分子脂质体磁性载药微球,制备了具有靶向、跨血脊髓屏障、长循环、荧光示踪功能的复合载药微球,结果表明:功能化高分子制备成功,且组装后的核/壳结构载药微球具有超顺磁性和磁响应性,其剩余磁化强度B_r=0.0006413emu/g,饱和磁化强度B_s=33.95emu/g。复合功能载药微球在脊髓损伤治疗中的应用初探:当载药微球浓度为7.8125μg/mL时,细胞存活率为91.6%,具有很好的细胞安全性,且微球能够成功进入细胞,且部分微球可以进入细胞核内。磁性纳米粒子和跨膜肽TAT对载药微球进入脊髓损伤处细胞并发挥功能起到了重要作用,且两者同时存在时,其靶向性和跨血脊髓屏障的效果最佳。磁靶向作用可以使载药微球较多的聚集在脊髓损伤处,而在肾脏、肝脏、脾脏中则无明显聚集。这可使载药微球有效的在靶部位集中,提高药物浓度和治疗效果,同时可减小对其他组织细胞的毒副作用。该研究为今后靶向治疗脊髓损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