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跳频系统同步方法改进及性能分析

来源 :沈阳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nm761811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快速跳频通信技术作为扩频通信体制中的一种重要类型,随着其在卫星通信等领域中的快速发展与广泛的应用,其系统的各方面性能将会随着需求的增加而面临着更多的考验。在快速跳频通信系统中,同步技术十分关键,同步环路性能的优劣,将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快速跳频通信系统的性能。同步过程中的同步时间与同步的抗干扰性是衡量同步方法有效性的主要因素。现有的快速跳频信号的同步方法已经很难跟上通信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脚步。因此,对现有的同步方法进行改进研究尤为重要。本文就快速跳频信号的产生机理及其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现有的快速跳频信号的同步技术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应用MATLAB仿真平台针对现有的串行滑动相关同步方法进行详细的仿真分析,立足于现有的同步方法在同步时间与同步抗干扰性等性能方面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同步方法:双判决循环相关法。通过仿真测试与分析,验证了改进的同步方法的优越性。此外,在Xilinx ISE平台上,完成了基于FPGA的快速跳频信号关键模块的设计与仿真,为快速跳频信号应用于工程实践中提供了参考。
其他文献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度越来越高,计算机用户所面临的威胁越来越多。为保护用户的利益不受损害,保护计算机主机安全尤其是操作系统安全已经成为一个关注焦点
正交频分复用(OFDM)系统对同步误差非常敏感。当存在同步误差时,子载波之间的正交性遭到破坏,从而引起严重的子载波间干扰,使系统性能大大下降。因而性能良好的同步方法对于O
无线通信的飞速发展使频谱资源变得十分紧张。目前,各个国家已将本国可用的频谱资源分配完毕,但由于采用了固定的分配策略,这些频谱资源的使用极度不平衡。因此,基于认知无线
未经压缩的多媒体(图形,音频,视频)数据要求很大的存储容量和传输带宽。尽管大容量存储器,处理器速度,和数字通信系统在快速进步,但对数据存储容量和数据通信的需求仍然超越
TD-SCDMA标准是第一个由中国提出的,以我国知识产权为主的、被国际上广泛接受和认可的无线通信国际标准。这是我国电信史上重要的里程碑。2009年1月7日,中国政府向中国移动颁
从第一代模拟移动通信系统到目前的第三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蜂窝移动通信已经历了30余年的发展历程。作为欧洲第一个数字蜂窝移动通信标准的GSM系统于1991年正式在欧洲面世。
在基于运动想象的脑-机接口(BCI)中,共空域模式算法(CSP)能够有效地提取脑电信号中可辨识的模式,因而得到广泛使用。然而,CSP算法的性能严重依赖于受试者特定的参数,包括用于
微电子技术和相关产业的巨大技术进步,促进了办公自动化和无纸化的飞速发展,海量电子信息数据尤其是图像数据的应用、传输、存储对数据处理设备运行速度和效率提出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