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绵羊与蒙古羊全基因组选择信号和DNA甲基化差异研究

来源 :内蒙古大学 |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qinglong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地方绵羊品种资源丰富,以蒙古羊为代表的地方品种表现出良好的环境适应性和生产性能,而东弗里斯羊、戴瑞羊等引进的乳用绵羊品种具备良好的目标生产性能,但在内蒙古地区的适应性较差。解析蒙古羊环境适应性相关的遗传机制,对蒙古羊品种的保护以及培育适应内蒙古地区的绵羊新品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最新版高质量的绵羊参考基因组(Oar_rambouillet_v1),对85只绵羊(蒙古羊23只,小尾寒羊7只,东弗里斯奶绵羊2只,戴瑞奶绵羊46只,东弗里斯奶绵羊与小尾寒羊杂交后代7只)进行平均深度为12.29x的全基因组重测序,还整合了公共数据库中97只绵羊全基因组重测序数据(蒙古系绵羊66只,藏系绵羊30只,家绵羊的野生近源种摩弗伦绵羊1只),构建奶绵羊、蒙古系绵羊和藏系绵羊的遗传变异图谱,分析三大群体间的遗传关系,鉴定在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作用下的基因组选择区域及相关基因。此外,为探究表观遗传修饰(DNA甲基化)对奶绵羊与蒙古羊表型的影响,对奶绵羊和蒙古羊的12个肌肉组织以及10个尾脂组织进行了平均深度为20.78x的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测序,绘制了奶绵羊与蒙古羊肌肉组织和尾脂组织全基因组单碱基分辨率的DNA甲基化图谱,并比较其差异和鉴定差异甲基化基因。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群体结构分析,本研究的戴瑞奶绵羊主要来自两个祖先群体,与蒙古系绵羊的遗传关系较远,而与欧洲大陆的绵羊群体最近。蒙古系绵羊核苷酸多样性高,蕴含的遗传资源更丰富。2.奶绵羊和蒙古系绵羊中大量与免疫相关的基因组区域受到选择,但受到选择的基因不同,群体间存在各自特异的免疫调节机制。C-型凝集素受体信号通路与蒙古系绵羊的免疫抗性密切相关,主要包含SRC、TPR1、CYLD和PAK1基因。在奶绵羊中鉴定到IL-5和IRF1基因,分别与过敏性疾病和免疫调节反应密切相关。3.钙离子信号通路在蒙古系绵羊受选择基因中显著富集,该通路可能与蒙古系绵羊的环境适应性密切相关,主要包括ITPKB、GNAQ、TPR1和ATP2A3基因。4.在蒙古系绵羊中鉴定出与脂尾形成密切相关的基因LOC101117953、PDGFD和GLIS1等。在奶绵羊中鉴定出与角类型和发育相关的基因RXFP2。常染色体上的CERS1、CRYBB3和DMBT1基因在蒙古系绵羊中受到选择,分别与神经信号传导、视力和粘膜免疫密切相关。在X染色体上鉴定出雄性繁殖力基因AR和神经发育基因OPHN1。5.绘制奶绵羊和蒙古羊肌肉与尾脂组织的全基因DNA甲基化图谱。奶绵羊和蒙古羊肌肉与尾脂组织具有一致的DNA甲基化动态,尾脂组织的甲基化水平高于肌肉组织。启动子区的GC含量从转录起始位点向侧翼区逐渐降低随后趋于稳定,并与DNA甲基化水平呈负相关,GC含量越高甲基化水平越低。6.在尾脂和肌肉组织中,钙/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II型δ基因(CAMK2D)的内含子不同区域在奶绵羊与蒙古羊之间显示出DNA甲基化差异,与绵羊的脂肪和肌肉代谢密切相关。本研究在全基因组范围扫描奶绵羊与蒙古羊品种间特异性的基因组选择信号,分析这些区域包含的遗传变异,同时在全基因组范围检测奶绵羊与蒙古羊尾脂和肌肉组织的DNA甲基化差异,研究结果为蒙古系绵羊的品种保护和奶绵羊新品种培育提供理论指导。
其他文献
【正】根据《关于本市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沪府发〔2012〕26号)和《上海市软件和集成电路企业核心团队专项奖励办法》(沪经信法(2012)572号)
在网络营销热闹的表象下,互联网手机实际销量却鲜有大的突破。要想扩大市场份额,互联网手机必须借助实体销售渠道将“客户体验”动词化。
在世界工业的发展史上,机械制造行业经历了上百年发展历程,可以说是非常传统的行业。在我国,也有很多国有的大中型机械制造类企业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在这个历程中,这些企业积
【背景】丹参酮ⅡA是从植物丹参的根部提取所得的药物,因其具有改善循环、扩张血管、修复血管内皮损伤等作用,临床上常用丹参酮ⅡA来治疗心脑血管相关的疾病。随着人们对丹参
素质教育有着很丰富的内涵。素质教育的支撑点可以人文精神为主,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审美素质和心理素质素质,在语文课上就是要让学生们的语文素质得到提高。
随着科技水平的快速迭代,汽车工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伴随着计算机技术革命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使得无人车技术逐渐发展起来。无车人技术兴起的另一个原因是汽车的保有量增加,某些复杂场景下车辆过多会导致风险增加。目前的无人驾驶技术已经发展出一套体系,主要包含环境感知、路径规划、智能决策等,其中的环境感知技术更是所有技术的基础模块,在整个系统中有着巨大的作用。现有的端到端三维目标检测网络在近距离的情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