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被认为是追求确定性的知识体系。对“确定性”概念的理解是认识科学的关键途径,也是科学哲学讨论的重要内容。本文以科学的“确定性”概念为切入点进行研究和论述,试图厘清科学与确定性的内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的差别,从而更深入地认识科学及一些相关问题。 本文从科学史的视角出发,首先对古希腊理性科学与近代数理实验科学两个阶段的科学及其确定性的形式、目的与性质进行阐述与分析,指出近代科学及其确定性的内涵与古希腊科学的区别:古希腊科学强调为认识而认识,追求理念世界的内在确定性并认为认识到这种确定性的人才是自由的、理想的人;近代是科学及其确定性内涵的第一次转变,近代科学强调“知识就是力量”,追求通过数学化和实验获得的因果规律并认为这种决定论规律是外在于人的、自然本身的规律。到了20世纪,新兴科学对近代科学及其确定性的内涵造成了冲击,这是确定性内涵的第二次转变。人们发现,科学的确定性是有适用范围的,自然远比想象中要复杂得多,在很多领域都无法运用近代科学的决定论进行预测。同时,量子力学揭示了微观世界的不确定性,引发了新的讨论。伴随着对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重新理解,科学范式有从还原论向整体论转变的趋势。 文章的第二部分主要是对确定性及一些相关内容的哲学思考,包括“确定性与主客体”、“确定性与还原论”、“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文章的最后是研究科学的确定性及其嬗变问题对我们的启示。包括:对认识科学的确定性与数学的关系、转基因争议、以及我国科技、文化发展的启示。在这里尝试研究李约瑟问题。得到的结论是:古代中国的学术缺乏追求确定性的观念和条件,因而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同时也指出李约瑟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并不十分恰当的问题。重要观点是指出现代科学可以从我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宝库中汲取营养,弘扬传统文化是有理由、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