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川西探区共有绵竹—绵阳、彭州—大邑和温江—中江3个勘查区块,面积9535.944km2;5个开发区块,包括德阳新场、成都洛带、成都新都、德阳马井和德阳东泰一合兴场,面积为1034.215km2。研究区内钻遇地层层序自上而下为:第四系(Q),白垩系(K),上侏罗统蓬莱镇组(J3p)、遂宁组(J3sn),中侏罗统上沙溪庙组(J2s)和下沙溪庙组(J2x)、千佛崖组(J2q),下侏罗统白田坝组(J1b)以及三叠系须家河组(T3x)。其中,中浅层蓬莱镇组、遂宁组、沙溪庙组和深层须家河组为陆相的主要含气层系。川西地区侏罗系气藏是西南油气分公司目前的主力气藏,通过多年的持续勘探开发,储产量稳步上升。同时,川西地区侏罗系开发现状表明目前除了马井气田尚处于增储上产阶段,勘探、开发形势异常严峻。资源接替处在关键期,寻找新的勘探接替主战场,成为西南油气分公司加快发展的当务之急。川西地区勘探程度不均一,潜力地区多,剩余资源丰富,占中浅层天然气总资源量的74%,勘探潜力大。其中,马井-什邡地区什邡9、什邡16、什邡17、什邡20井等井压裂测试均获得工业气流,在部分钻井甚至获得高产工业气流,也证实了这个地区良好的勘探前景。广汉-金堂地区广金5、广金6井均获工业产能,取得了该地区侏罗系天然气勘探的重大突破,证实了川西探区侏罗系,特别是蓬莱镇组气藏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潜力。温江-新繁地区目前勘探程度较低,为川西地区侏罗系下一个增储上产目标。以区内丰富的钻井和地震资料为基础,在各级别层序界面、最大洪泛面识别标定和全区长期、中期和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划分对比基础上,对各气田侏罗统地层在层序格架和长中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中的相对位置进行了标定,通过连井地震剖面对比解释,建立了川西坳陷侏罗系地层、砂组的划分原则和全区统一的砂组划分对比方案。其中,将蓬莱镇组划分为4个中期旋回和29个短期旋回。运用沉积学和测井地质学原理,确定了单井取芯段的相、亚相、微相划分的标志系统,并利用取芯井段的岩芯及测井资料建立了岩性和电性关系,确定了不同相、亚相及微相的测井相特征和岩一电转换模型,利用过井剖面的井-震对比,初步建立了可反映沉积体系基本特征和几何形态的地震相类型及相单元。在各级别层序界面、最大洪泛面识别标定和全区长期、中期和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划分对比基础上,对各气田侏罗统砂组在层序格架和长中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中的相对位置进行了标定,在储层精细标定基础上,通过连井地震剖面对比解释,建立了川西坳陷侏罗系砂组的划分原则和全区统一的地层、砂组划分对比方案。该划分方案将蓬莱镇组从上到下划分为JP1、JP2、JP3、JP4四个层系;在各层系中进一步细分砂组,即从上到下依次命名为JP11—JP16、JP21—JP25、JP31—JP310、JP41—JP48共29个砂组。以钻井沉积相、地震相分析为基础,结合区域沉积背景、物源分析,初步明确了川西探区中浅层沉积相以及重点地区、重点砂组沉积微相分布特征采用多种物源分析方法,包括碎屑组分分析、地层倾角测井、野外露头剖面古流向测量等,对川西坳陷侏罗系碎屑岩的物源方向和古流向进行分析。蓬莱镇组古水流方向主要为北西方向,物源主要来自龙门山北段和中段,表现出多物源的特征。沙溪庙组在川西坳陷由北东南西发育辫状河-湖泊沉积。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前缘沉积主要分布在孝泉、新场、知新场、中江-回龙地区。蓬莱镇组在川西坳陷由西向东主要发育冲积扇-湖泊沉积。坳陷内部主要属于辫状河三角洲体系,发育的沉积相包括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在区域沉积相研究、单井微相分析基础上,结合地震反射结构和振幅、波阻抗、像素成像等特征,确定了蓬二气藏五套、蓬三气藏十套共计15套砂组沉积微相平面分布图。研究显示,坳陷内部蓬莱镇组广泛发育三角洲平原、前缘分流河道、河口坝、决口扇、天然堤沉积,进一步证实了川西坳陷具有纵向上多套砂体叠置、平面上砂岩广泛分布的“满盆富砂”的沉积背景。本项研究意义主要是夯实该区的地质基础,将在陆相盆地层序地层学综合研究的框架下,运用各种相关的地质与地震技术,将层序地层学研究与地震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开展精细的地层及砂组对比;在多物源分析基础上,建立沉积模式,并总结出研究区的沉积演化规律,为该区气藏勘探工作的进一步深化提供良好的理论和方法基础。沉积学研究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的有机结合。从成因机理上解释层序地层的形成与演化机制,建立沉积体系、沉积微相的发育模式。在此基础上,实现对有效储层的成因预测,形成全区砂组级的统一对比方案。井—震结合,以储层概念模型为指导的储层地震横向预测。从密井网解剖出发,建立储层定量地质知识库,在各种地震属性分析与约束的条件下,开展层次化的储层预测研究,完成大层段的沉积体系和分砂组的预测沉积微相制图,预测有效储层的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