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在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增长,已位居恶性肿瘤的第1位,预后较差。由于早期症状不明显、不典型,多数患者在临床确诊时已丧失手术机会,多发展到Ⅲ-Ⅳ期,5年存活率仅为8%-15%。而以传统的不加选择的放疗、化疗方案,在治疗上存在副作用大、杀伤面广、多重耐药等问题,治疗疗效基本已到平台。随着靶向治疗的出现,以个体化医疗为基础的“精准医学(precision medicine)”模式备受瞩目。对于靶向抑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药物的应用,已成为一种新的治疗策略,并已取得良好的疗效。VEGFR是目前公认的作用最强、特异性最高的血管生成调控因子,由于VEGF-A/VEGFR-2信号通路是肿瘤血管形成的重要通路,直接导致血管的生成,并间接促进淋巴路转移病灶的形成。因此,VEGFR-2被认为是抗肿瘤血管生成重要的靶点,可用于预测靶向药物,如:贝伐单抗(Bevacizumab、BEV)治疗的疗效;辅助临床根据基因表达情况来选择性用药,为治疗方案确定、治疗疗效评价和预后提供帮助。然而,肿瘤存在遗传异质性,对其预后、复发、转移、耐药均有重要影响,同时给肿瘤患者的个体化精准治疗带来了极大的难度。目前,国际上对于EGFR在NSCLC中的异质性研究存在争论,对于VEGFR在NSCLC中的异质性研究尚无报道。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是血管生成的最重要的调控因子之一,VEGFR-2的表达主要分布在血管内皮细胞及淋巴内皮细胞,在VEGF的信号转导及血管内皮生成中起主导作用。因此,明确VEGFR-2在NSCLC中是否存在异质性(瘤内异质性、瘤间异质性),对于指导临床上以VEGFR-2表达情况来有选择性的应用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有重大意义。研究目的1、验证VEGFR-2在NSCLC肿瘤组织中的高表达。2、探讨肺癌原发病灶组织中的VEGFR-2的表达分布是否均匀,明确是否存在瘤内异质性。3、探讨NSCLC患者肿瘤原发灶及淋巴结转移灶VEGFR-2表达的情况,明确是否存在瘤间异质性。4、探讨临床上以检测VEGFR-2表达情况来有选择性的应用抗血管生成药物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研究对象1、NSCLC肺部原发病灶及相应纵膈淋巴结转移病灶的肿瘤组织标本来源于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胸外科手术切除,术前均未行放疗或化疗,经病理HE染色确诊的NSCLC石蜡包埋标本共60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未行放疗或化疗,拥有完整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3例,女性17例,年龄39-76岁,鳞癌20例,腺癌40例;组织病理学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癌分别为3、22、35例。按国际抗癌联盟(UICC,1997)的TNM分期标准,Ⅱ期23例,Ⅲ期37例。选择同期12例癌旁正常肺组织(距离癌组织4cm以上)石蜡包埋标本作为对照组。2、随机选取其中20例肺部原发病灶(10例鳞癌、10例腺癌),其中随机选取鳞癌及腺癌组织各3例,每一例分为9份,共54份,另14例鳞癌及腺癌组织,每一例分为5份,共70份;共计124份。以RT-PCR方法检测原发肿瘤组织中不同区域间的VEGFR-2表达有无差异。3、另40例,以肺部原发灶及相应纵膈淋巴结转移灶的肿瘤组织为对照,以RT-PCR方法检测两者间VEGFR-2的表达有无差异和关联。研究方法1、检测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为NSCLC的原发肺部肿瘤组织、癌旁正常肺组织中VEGFR-2的表达情况。以验证VEGFR-2在NSCLC肿瘤组织中的高表达。2、检测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为NSCLC的原发肺部肿瘤组织不同区域的VEGFR-2表达情况,探讨肺癌原发病灶组织中的VEGFR-2的表达3、检测检测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为NSCLC的纵隔淋巴的表达分布是否均匀,是否存在瘤内异质性。4、检测检测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为NSCLC的纵隔淋巴结转移灶肿瘤组织中VEGFR-2的表达情况,再以肺部原发病灶和相应的纵隔淋巴结转移病灶的肿瘤组织为对照,分析两者间是否存在差异及关联性,探讨NSCLC患者肿瘤原发灶及淋巴结转移灶VEGFR-2表达的情况是否存在瘤间异质性。研究结果1、VEGFR-2在NSCLC原发病灶中高表达,且表达水平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23)2、VEGFR-2在肺腺癌中的表达水平高于鳞癌(P=0.018)3、VEGFR-2在NSCLC肺部原发灶不同位点间的表达:成功检测20例,共计124个区域,表达情况存在差异(P<0.0001),分布不均匀显示有瘤内异质性。其中腺癌患者有瘤内异质性(P=0.0020);鳞癌患者也有瘤内异质性(P=0.0020);两者均有统计学意义。4、VEGFR-2在NSCLC的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40例样本中成功检测39例,以原发灶与淋巴结转移灶为对照,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14)。其中腺癌(P=0.0942);鳞癌(P=0.6953)。两者呈正相关(rs=0.32;P=0.045),其中腺癌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rs=0.19;P=0.312);鳞癌正相关(rs=0.84;P=0.002)。研究结论1、作为血管生成信号通路上的重要调控因子的VEGFR-2,在NSCLC原发病灶及淋巴结转移病灶中均有表达,且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2、VEGFR-2在鳞癌与腺癌这两个不同病理类型的NSCLC中的表达存在异质性。VEGFR-2在肺腺癌中的表达高于鳞癌,提示抗血管生成药物在肺腺癌中治疗疗效可能优于鳞癌。与贝伐单抗已被批准的适应症一致。3、VEGFR-2在NSCLC原发肺部组织中的表达分布不均,即有瘤内异质性,提示临床上通过以活检方式获取的小标本进行VEGFR-2的检测结果,可能无法预测肿瘤原发灶整体的基因表达情况,单纯以活检组织的基因表达情况为基础,应用抗血管生成药物,可能造成治疗决策上的偏差,临床上需要多次、多部位活检。4、VEGFR-2在NSCLC原发病灶及淋巴结转移病灶中均高表达,但两者无统计学差异,即无瘤间异质性;证实NSCLC的淋巴结转移也需要新生血管的滋养。临床上可以通过以淋巴结活检方式获取标本,对其进行VEGFR-2的检测结果可以用来指导抗血管生成药物的应用。5、VEGFR-2在肺鳞癌原发灶及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正相关;在肺腺癌中无相关性。提示在临床上在肺鳞癌患者中应用抗血管生成药物可能需承担更大的副作用及风险。与贝伐单抗III期临床研究过程中剔除鳞癌的原因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