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卷叶象甲CByctiscus betlae L.)是世界性害虫。在东北地区,也是危害杨树的主要食叶害虫之一。目前在国外对该虫的防治大多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其目的为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周围的生态条件,但是,国内往往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而采用了大量的化学药剂对害虫进行毒杀,导致了害虫抗药性的逐年增加,并且破坏了生态环境,为了能够既有效的防止害虫的成灾,实现对虫害的控制,又不破坏环境,所以在虫害防治中提出了生物防治技术。为研究杨卷叶象甲的防治技术,对杨卷叶象甲生长发育规律进行调查,研究其不同时间各时期虫数的变化,并计算其孵化率、羽化率;同时对杨卷叶象甲进行空间取样,分为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垂直分布研究东南西北中不同方向对虫数变化的影响,水平分布研究上中下不同部位对虫数的影响,并分析影响虫数变化的可能因素,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上、中、下部位杨卷叶象甲平均分布量分别为1.516484,8.465753和3.417582。上部、下部分布比较少,两者之间差异性不显著,中部明显多于上部和下部,差异性极其显著。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数量有些差异,南(9.615385)>东(9.505495)>北(9.362637)>西(8.230769),但各方位分布差异不显著。为了有效、持续地控制杨卷叶象甲对林木植物的危害,同时避免化学防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筛选高效的防治药剂,本研究采用8种无公害杀虫剂对杨卷叶象甲幼虫采用胃毒方法进行了室外毒杀测定。森得保、北农爱福丁、20%杀蛉脲悬浮剂、10%吡虫啉、1.8%阿维菌素、1.2%苦参碱、灭幼脲Ⅱ、绿色威雷对杨卷叶象甲2-3龄幼虫进行毒力测定。其中,100倍液药剂对杨卷叶象甲幼虫毒杀绿色威雷效果显著,对虫害的死亡率达到89%以上,10%吡虫啉、20%杀蛉脲悬浮剂、森得保、北农爱福丁次之,对虫害的死亡率达到了80%以上,1.8%阿维菌素、灭幼脲Ⅱ不显著,对虫害的毒杀效果不稳定,死亡率达到了70%。100倍液+10%柴油药剂对杨卷叶象甲幼虫毒杀10%吡虫啉效果显著,对虫害的死亡率达到96%,20%杀蛉脲悬浮剂、绿色威雷、1.8%阿维菌素、森得宝、20%杀蛉脲悬浮剂次之,死亡率达到了90%,1.2%苦参碱、灭幼脲Ⅱ不显著,对虫害的毒杀效果不稳定,死亡率达到了80%。采用4种无公害杀虫剂对杨卷叶象甲幼虫进行室外毒杀测定的结果表明,吡虫啉1000、2000、3000倍液的胃毒效果较好,校正死亡率分别为100%、84%、74%;苦参碱500、1 000、1 500倍液的防治效果次之,校正死亡率分别为62%、67%、39%;森得保3个浓度药剂的防治效果差异不显著,校正死亡率低于55%;除虫脲3个浓度药剂的防治效果校正死亡率低于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