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杂交稻比常规稻品种具有20%以上的产量优势,其推广应用对我国粮食安全有着重要贡献。许多研究表明,杂交稻品种产量和稻米品质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稻米品质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杂交稻产量与品质协同提高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满足人们对稻米品质需求愈发重要。然而,目前关于杂交稻品种高产和优质协同的生理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本试验选用近年来国家审定的产量和品质综合表现较好,推广面积较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7YFD0301401-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No. 32071948);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杂交稻比常规稻品种具有20%以上的产量优势,其推广应用对我国粮食安全有着重要贡献。许多研究表明,杂交稻品种产量和稻米品质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稻米品质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杂交稻产量与品质协同提高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满足人们对稻米品质需求愈发重要。然而,目前关于杂交稻品种高产和优质协同的生理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本试验选用近年来国家审定的产量和品质综合表现较好,推广面积较大的晶两优系列与隆两优系列品种,于2019年和2020年在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进行大田试验。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24个品种。氮肥投入水平为100 kg N ha-1。通过比较不同类型杂交稻产量和品质形成差异、稻米淀粉结构和蛋白质组成的差异,旨在探究优质高产协同提高的生理机制。试验结果如下:(1)在中低氮肥条件下(100 kg N ha-1),22个供试杂交稻品种中有16个的产量仍然表现较好(>8 t ha-1)。与对照相比,产量增幅6%以上的品种,其稻米品质均不能达到优质标准(NYT593-2013)。并且,大部分优质品种产量表现为中产或低产。供试杂交稻品种的外观和加工品质中糙米率、整精米率、垩白度优质达标率均较高,而蒸煮食味品质中碱消值优质达标率均较低,为47.7%,大部分高产杂交稻由于碱消值较小,而品质较差。这表明杂交稻外观和加工品质已达到较高水平,蒸煮食味品质中低的碱消值则是限制稻米品质和产量协同提高的关键。另外,由于影响蒸煮食味品质三个理化指标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所以协调直链淀粉含量、碱消值和胶稠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未来选育优质杂交稻品种的关键。(2)隆两优系列在千粒重、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吸收量比晶两优系列分别高出6.9%、5.0%、7.8%,是其产量比晶两优系列增加了5.8%的主要原因。两个系列稻米外观和加工品质差异较小,晶两优系列品种较高的碱消值是其稻米品质优于隆两优系列品种的原因。高产非优质类型品种的千粒重、干物质积累总量、氮素吸收总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比中产优质类型品种高8.3%、7.2%、11.2%、10.3%,这是其产量比中产优质类型增加7.6%的主要原因。相比于高产非优质类型品种,中产优质类型品种具有较强的花前干物质转运效率、较高的收获指数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以及较低的千粒重是其稻米品质较优的特征。然而,中产优质类型品种较低的氮素吸收量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使其产量表现差于高产非优质类型水稻品种。(3)无论优质杂交稻还是优质常规稻,其直链淀粉含量均高于非优质系列,这表明在低直链淀粉含量(9%-20%)条件下,适当提高直链淀粉含量有利于提高稻米品质。此外,当稻米直链淀粉含量较低时,支链淀粉fa(DP6-12)和fb2(DP25-36)所占比例对稻米品质影响较小。稻米淀粉结构与淀粉粘滞特性指标相关分析表明:稻米糊化特性受支链淀粉fb2(DP25-36)与fb3(DP≥37)链长占比、直链淀粉含量、支链淀粉平均链长、淀粉颗粒d(0.5)对应平均直径、淀粉颗粒平均直径、谷蛋白含量显著影响。此外,杂交稻支链淀粉fa(DP6-12)比常规稻减少了26.7%,而fb2(DP25-36)和fb3(DP≥37)所占比例、支链淀粉平均链长、醇溶蛋白含量分别比常规稻增加了9.0%、40.9%、12.5%、34.6%。较高的醇溶蛋白含量和支链淀粉长链比例往往会导致食味较差,这可能是生产上许多杂交稻食味品质不如常规稻的主要原因。综上所述,当前,杂交稻外观品质和加工品质已有较大提升,但蒸煮食味品质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优质杂交稻产量不高主要因为其千粒重、总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吸收总量较低。较高的醇溶蛋白含量和支链淀粉长链比例也可能是杂交稻食味品质不如常规稻原因。因此,未来杂交稻育种中,应重点通过协调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碱消值和胶稠度之间关系来提高蒸煮食味品质,同时还应适当降低杂交稻淀粉中支链淀粉长链比例和蛋白质组分中醇溶蛋白含量。在保证品质的同时,通过增加总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总吸收量来进一步提高产量。
其他文献
共析组织在热处理过程中普遍存在,其共析协作生长机制作为一种热处理过程的基本相变现象,广泛的存在于碳钢等材料中。准确获得该过程中的微观组织演变及规律是深入理解相变机制和控制最终组织形态的基础。而现有协作生长研究多集中于共晶转变过程,对共析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同时共析形核生长实验理论的多样性,缺乏直接实验动态观察手段。因此,本文从模拟方面切入,以常用Fe-C二元合金为研究对象,试图建立符合多种理论的
野生大麦(Hordeum vulgare ssp.spontaneum)是栽培大麦(Hordeum vulgare ssp.vulgare)的祖先,因其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及其与栽培大麦无生殖隔离而被认为是栽培大麦性状改良的初级基因库。大麦的驯化传播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问题之一,至今仍然存在争议。本研究通过对9份近东野生大麦(Wb-NE)、10份中国西藏野生大麦(Wb-T)和10份中国栽培大麦(Cb-C
幼穗分化期高温影响水稻每穗颖花数、结实率和粒重,进而导致产量下降。氮肥可以调控水稻幼穗生长发育和稻穗形成,然而目前关于高温下氮肥施用量如何影响穗分化进而影响水稻产量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晰。因此,本试验的研究目的是探究幼穗分化期高温下增施氮素穗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试验在盆栽条件下进行,选取花期高温抗性品种汕优63(SY63)、Nagina22(N22),花期高温相对较敏感品种黄华占(HHZ)
目的第一部分:我们探讨PD-L1蛋白的表达与浸润性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并进一步研究PD-L1与常用的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我们通过Meta Analysis的方法循证分析PD-L1的表达与浸润性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本部分已发表于Plos One)。第三部分:我们通过体外实验及体内实验研究miR-34a对PD-L1的调控作用及机制。方法第一部分:通过对含有300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组织
再生稻是我国水稻种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再生芽是再生季产量形成的基础。在头季齐穗后约15 d左右施用促芽肥对再生芽萌发生长和再生季产量形成具有促进作用,但是施用促芽肥增加了再生稻的施肥次数。再生稻施用专用缓释肥可减少施肥次数(减少分蘖肥和促芽肥)来减少人工施肥投入,其施用能否实现再生季增产尚不清楚。前人的研究多集中在促芽肥对再生芽生长状态
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是全球最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和实用价值。提高油菜产量一直是油菜研究的首要目标,而开花时间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甘蓝型油菜在合适的时间开花,不仅能够保证其产量和品质,也能够扩大其种植区域,所以开展开花期的研究对于油菜育种来说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利用前人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中的开花期候选基因作为验证对象,筛选了18个开花期候选基
随着我国高速列车速度和重载列车载重的不断提升,轮轨摩擦副的损伤越来越严重,不仅大大增加了铁路运输成本,更严重影响了铁路运输安全,钢轨的延寿问题越来越突出。众所周知,钢轨的服役寿命不仅取决于其表面耐磨性,还和其接触疲劳强度有关。为了兼顾滚动接触疲劳特性,现有的技术标准都将钢轨的硬度限制在HB400以下,轮轨摩擦副长期在低硬度条件下运行,使用寿命偏低。本文首先研究了激光全面积淬火和激光熔凝淬火技术对钢
磷元素是植物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主要存在于磷脂、核酸、核蛋白中,参与包括光合作用在内的多种代谢过程,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之一。然而土壤中的磷移动速率很慢,并且容易与含有铁、铝、钙等元素的土壤矿物结合。所以土壤中的磷很大一部分不能被植物直接利用,导致植物出现缺磷的症状。大量研究表明缺磷会造成叶片净光合速率及叶面积的显著下降。然而,很少有研究系统地从叶片解剖结构的角度去分析低磷胁迫对光合
拟南芥作为双子叶模式植物,基因组小,自花受粉,基因高度纯合,突变体材料易得,是遗传学研究的好材料。拟南芥主根结构简单,纵轴上分为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横轴上看是一个封闭式辐射状结构,从外而里是单层排列的表皮,皮层,内皮层和中柱。随着根的成熟会形成中间皮层MC(middle cortex)。MC形成受许多基因调控,如SCR,SHR,SCL3;以及激素调控,如生长素,赤霉素等。本研究通过考察突变体s
原花青素(PAs)是影响柿果实品质的重要次生代谢产物。原花青素前体的生物合成和聚合分别发生在内质网和液泡中,因此前体物质必须经过液泡膜才能进入液泡。本研究以中国甜柿‘鄂柿1号’转录组数据库筛选得到的差异表达基因DkMATE7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在原花青素生物合成途径中原花青素前体物质跨膜转运模式进行研究,探明DkMATE7在柿原花青素跨膜转运过程中的作用,明确其具体转运的前体物质,进一步完善中国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