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当代艺术界风行了二十年的卡通式绘画作品有一个共同的风貌——“幼稚相”,这种绘画风貌曾一度引发艺术界争论的热潮。卡通式绘画所呈现的“幼稚相”,其思想根源是此类艺术家们一面为“纯真”一面为“叛逆”的双面“彼得·潘”情结。在日本的当代艺术中,村上隆等人“幼稚相”艺术现象的情感根源也是这种矛盾的“彼得·潘”情结,他们的“卡通一代”人群比中国早二十年,我们可以此为鉴,预见卡通式绘画的“幼稚相”在中国绘画史上将扮演的角色及其生命力。在中国,双面“彼得·潘”的矛盾是由“卡通一代”和“新卡通一代”艺术家成长的年代所造就的。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大开国门,五彩缤纷的舶来文化冲击着中国社会,中国的“卡通一代”和“新卡通一代”艺术家大都生于这样一个时代,这个时代同时也是“独生子女一代”时期,动画片陪伴这一代人渡过美好而孤独的童年,“图像革命”和“电子革命”将他们塑造的比前辈们更加感性,他们眷恋着那份“纯真”不想长大。与此同时,随着各种盗版图书影像制品的风行,成年与未成年问的认知界限瓦解,成人社会丑恶的一面或真实,或夸张的被暴露在这一代少年儿童眼前,他们未成年时就对成人社会有着不同以往的“叛逆”情绪,这种情绪也使得他们日后更加排斥长大,中国的卡通式艺术家便是将这两种情愫兼收并蓄的“双面彼得·潘”。由于成长年代的些许差别,中国的“新卡通一代”艺术家比起老卡通一代艺术家更为感性,但究其作品共有的风貌——“幼稚相”都是对“纯真”并且“叛逆”的“双面‘彼得·潘’”情结的表达。正因为卡通式绘画是对“双面‘彼得·潘’”情结这种情愫的表达,我们可以说这种艺术是具有时代特色的艺术代表,与日本卡通式艺术虽然相似但却并非抄袭。由于卡通式艺术家在作品中表达的“彼得·潘”情结具有时代性,因而“幼稚相”作品看似很轻松便博得了大众文化的青睐,并有着广阔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