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少年学生攻击性行为是指正处于能量急剧增长的青少年学生恶意伤害除自己以外的任何对象的行为。青少年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心理本质是青少年学生急剧增长的能量在生理我与心理我之间同一性危机状态下的不恰当释放,而引起青少年学生的生理我与心理我陷入同一性危机状态的原因是青少年学生所处情境交互作用的消极影响;攻击性行为是分阶段逐步形成的;已对学校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教师心理变化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产生了严重的心理影响。青少年学生攻击性行为已经成为学校乃至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学校可以分别从青少年学生攻击性行为形成的不同阶段入手,构建青少年学生生理我与心理我的积极同一性,控制消极情境,创造积极情境,引导其急剧增长的能量的恰当释放等作为教育对策。具体包括: (1)扳机阶段——预防教育对策阶段。这一阶段对策的主要目标是预防扳机因素发生或向向下一阶段恶交,可以采取提高教师修养,有效引导青少年学生心理我的成长,以控制生理我的运行;为学生学习、活动等创设相应积极情境,引导青少年学生急剧增长能量的恰当释放;净化学校工具性情境、群集性情境,以减少或避免诱发青少年学生能量释放的消极情境。 (2)危机阶段——控制教育对策阶段。这一阶段是攻击行为已经发生,此阶段教育对策的主要任务是控制攻击性行为的继续发生,避免或减少攻击性行为的伤害后果。因此可以采取提高师生应对攻击行为的能力;设立校园危机处理中心;对攻击者进行有效地干预、控制,减少或避免青少年学生攻击性行为的伤害。 (3)危机后阶段——矫治教育对策阶段。这一阶段攻击性行为已经过去,但攻击者的生理我仍在逐步回归正常水平,心理我仍在剧烈动荡之中,此阶段是对生理我、心理我进行娇治的最佳时期。学校可以采取冷静处理;进行积极地心理疏导,取得家庭与社会教育的协助;实施规范的制度等多种方式构建积极同一性,达到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