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传统的标本大体解剖与现代的血管灌注方法及3D重建技术,对小腿的外侧部与腓骨长、短肌及其周围皮肤和软组织的血供进行研究,探讨逆行腓骨长、短肌联合肌皮瓣的血供特点及在手术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设计适合小腿中下部以及足踝部修复的联合肌皮瓣,并将其应用于临床中,以简化相关手术的过程,提高治疗的效果。[材料与方法]1.新鲜下肢标本2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解剖观测腓动脉、腓骨的长、短肌以及其表面的皮肤与营养血管的起始、分支、走行及分布的情况。2.新鲜标本2具,动脉灌注乳胶-氧化铅混悬液,CT扫描后三维重建小腿与足部血管。[结果]1.腓动脉起自胫后动脉占90%,起自腘动脉和胫前动脉各占5%。起始处外径为(3.62±0.88)mm,沿途发出了多条肌支,供给比目鱼肌、拇长屈肌、腓骨长、短肌及表面皮肤。2.腓动脉发出皮支(5.32±1.13)支,从比目鱼肌与腓骨长肌间隙穿出,供血于小腿外侧皮肤,平均外径(0.72±0.03)mm,腓动脉穿支的血管蒂可游离(3.61±1.25)cm,每个皮动脉穿过肌间隙后都有前后的升支与降支,且互相吻合。3.腓动脉的终末支由胫腓骨的骨间膜之中穿出,走行于趾长伸肌与腓骨短肌的肌间隔之中。动脉外径(1.12±0.53)mm,分为升支和降支。腓动脉于踝间连线上(6.32±2.81)cm处发出交通支与胫后动脉交通,外径(1.12±0.25)mm,贴胫骨后骨膜水平向内与胫后动脉相交通。4.腓骨长肌起于腓骨上端的外侧,上半部分的血供由胫前动脉的分支提供,而下半部分的血供则由腓动脉的分支提供。其肌腱由外踝的后方进入到足底部并斜向前内侧部,在内侧楔骨与第1跖骨的下方外侧处终止。5.腓骨短肌起自腓骨的外侧面,全长都被腓骨长肌所覆盖,肌与肌腱结合处平均距外踝上(1.41±1.05)cm,其短腱绕过了外踝的后方向前侧,在第5跖骨底部终止。其肌腹的上方有一支由胫前动脉发出的较粗的腓浅动脉,向前方穿过骨间膜在腓骨长肌和小腿前群肌之间走行,管径(1.72±0.65)mm,向下方营养着腓骨短肌、腓浅神经以及小腿的前外侧部皮肤。6.腓总神经在腓骨颈处形成了腓浅神经,通过主干与分支2种形式,穿过了深筋膜并向前下方越过踝关节,直至足背部。且有返支、前内侧及后外侧支在沿途发出,在小腿的中、下1/3区前外侧皮肤处分布。7.腓浅动脉在起始处的外径(1.92±0.45)mm,在距离腓骨头尖下方7-19cm范围内发出2-3支肌支至腓骨长肌,动脉的外径为(0.45±0.23)mm,伴有1-2支筋膜皮支穿出营养皮。[结论]本研究提出了通过大体解剖和三维重建以及在临床初步的应用,设计以腓浅动脉为蒂,切取逆行的腓骨长、短肌联合肌皮瓣,进行小腿下部以及足踝部组织缺损的修复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