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院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教育组织形式。它起于唐代,兴于宋代,延续于元代,普及于明清,在清末改制中消亡。伴随着古代书院的产生和发展,书院文化也随之产生和发展。书院在我国古代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书院教育所追求的目标是树立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完善个人内在的道德品质,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恰当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促使整个社会达到一种和谐有序的状态。正是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书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化特质,如尊师重教、培养融洽师生关系,强调学统、崇仰先贤先圣,提倡学术自由、扬弃门派之见以及重视道德教育、强调修身明理等等。在书院文化的上述特质中,书院教育家们把以德育人作为书院教育的理念,把道德教育放在书院教育首位,将道德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书院将其制度化为章程、学规等形式,使书院重视道德教育的传统充分显现出来。在这种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古代书院普遍形成了内容丰富的德育思想,即“修身明理”,主要包含修身教育和人伦教育两个方面。修身教育主要体现为立志、勤俭、力行、慎独、内省;人伦教育主要体现为孝悌教育、义节教育、诚信教育。为贯彻落实书院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书院实施了构建经史为主的德育课程体系,订立学规、设置德育考核体制,祭祀先圣先贤、引导生徒见贤思齐,营造蕴德育功能于一体的自然人文环境以及推行兼收并蓄的“讲会”、优游闲暇的“社会”课堂等一系列的德育运行机制,以完善其教学体系和增强书院德育的实效性。古代书院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因而其德育思想必然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如在强调道德教育的同时,不自觉的将愚忠和爱国等同起来;以封建宗法关系束缚生徒的思想言行等。但我们不能因此对书院德育思想的精华也一概否定,我们应该看到古代书院文化中所包含着的丰富的德育思想,书院教育所营造的宽松环境,所倡导的自由自主、怀疑批判、开放创新精神,所追求的以道德涵养为旨归的教育目的,都是当代大学教育所缺失的,也是今天大学教育尤当学习、借鉴和弘扬的。我们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从书院道德教育的经验和教训中得到有益的启发和借鉴,从而更好地为当代高校的德育工作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