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禽霍乱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类禽类疾病,主要侵害家禽或野禽的接触性疾病,又名禽巴氏杆菌病、禽出血性败血症。该病自然潜伏期一般2-9d,常呈现败血性症状,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但也出现慢性或良性经过。治疗禽霍乱主要以西药为主,虽然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但西药对家禽脏器有毒副作用,并且存在抗生素体内残留问题。而天然中药既避免了对动物本身造成伤害,又不会造成药物残留。本实验从20味中药中筛选出几味抗菌活性较强的中药,并进行联合抑菌实验,筛选出有相加和协同作用的中药组方评价其急性毒性和抗感染效果,并研制颗粒剂。主要内容结果如下:1.20味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及其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的体外抑菌活性研究:采用超声波、乙醇回流、水浴加热等方法对20味中药的有效成分进行提取,将提取出来的有效成分对多杀性巴氏杆菌进行体外抑菌试验,测出中药有效成分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并通过棋盘法测定中药有效成分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联合抑菌效果。结果显示:艾叶、黄连、黄柏、秦皮、地榆、虎杖6种中药提取物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值(MIC)为7.8mg/mL;赤芍、何首乌、茵陈、射干、甘草、蒲公英、白鲜皮7种中药提取物的MIC值范围在15.6-31.25mg/mL;金银花、柴胡、板蓝根、夏枯草、穿心莲、知母、苦参7种中药提取物的MIC值大于等于62.5mg/mL。联合抑菌试验结果表明,黄连与艾叶、黄柏与艾叶、秦皮与艾叶、虎杖与艾叶的联合抑菌指数(Fractiona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Index, FICI) (FICI)≤0.5,黄柏与虎杖、秦皮与虎杖、黄连与虎杖的联合抑菌指数(FICI)≥2;秦皮与黄柏、地榆与黄柏的联合抑菌指数(FlCI)≥2。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黄连、黄柏、地榆、艾叶对多杀性巴氏杆菌均具有较好的体外抗菌活性;黄连与艾叶、黄柏与艾叶、地榆与艾叶为相加或协同作用;地榆和黄柏为拮抗作用。最终筛选出黄连、黄柏和艾叶三味中药进行组方。2.组方颗粒剂最佳提取工艺的研究:对中药组方筛选出来的三味中药黄连、黄柏和艾叶采用正交试验方法以浸膏得率、MIC和MBC作为评价指标及数据处理的方差分析选出三味中药的最佳提取工艺。最佳提取工艺结果为:黄连70%乙醇,料液比1:12,提取次数2次,每次1小时;黄柏70%乙醇,料液比1:7,提取次数3次,每次80min;艾叶50%乙醇,温度70℃,提取时间2小时每次,料液比1:30。3.中药组方提取物的急性毒性实验及其对人工感染多杀性巴氏杆菌的疗效观察:根据兽药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对中药组方提取物进行大鼠急性毒性试验,大鼠无任何反应无死亡,即LD50>5000mg/kg。同时用小鼠进行多杀性巴氏杆菌造模,以中药组方提取物对造模的小鼠进行高、中、低剂量组的抗感染实验,小鼠按体重每l0g给药O.1ml。高剂量组存活率为80%;中剂量组存活率为80%;低剂量组存活率为50%;对照组存活率20%。结论:中药组方无毒;高、中剂量组对感染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小鼠有一定抗感染活性,为中药组方制剂的研发提供了理论依据。4.组方颗粒剂的制备及其质量控制:采用正交设计方法对组方颗粒剂的辅料:a—-乳糖、可溶性淀粉和糊精按照不同比例进行筛选,通过重复性实验和颗粒剂常规检查建立其质量评价标准,并用高压液相色谱和紫外分光光度计对小檗碱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中药组方药液与辅料最佳配比为1:5,色谱条件乙腈-磷酸二氢钾溶液(30:70,v/v);柱温30柱温为30℃;流速为1.0mL·min-1;测波长为265nm;进样量为20μL,1g组方颗粒剂中小檗碱含量约为18.67ug。结论:按照正交试验筛选辅料的颗粒剂大小均匀、含水量、溶化性均符合药典要求,其质量标准在规定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