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险决策中的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是指由于对同一问题的表达方式不同,导致决策出现偏差的现象。框架效应是由Tversky和Kahneman(1981)在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的基础上提出的,是描述性决策理论反驳规范性决策理论的有力例证。本研究在双加工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风险决策中框架效应的内在机制。双加工的观点认为,决策过程分两个系统,一个是快速、自动化、基于启发式的系统,另一个是缓慢、受制于工作记忆容量、分析式的系统。从认知资源理论和双加工理论的角度来看,决策时间和工作记忆负荷在某种程度上对决策过程的干扰具有相似的作用机制。以往研究关于时间压力和工作记忆负荷对框架效应的影响已有一些成果,然而,关于框架效应属于自动化加工过程还是精细加工过程尚存争论,且并未形成一个系统的模型。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在两个维度(决策时间和工作记忆负荷)上探讨了框架效应的认知机制,初步提出决策时间与工作记忆负荷对框架效应影响的模型。以往研究表明,时间压力对框架效应中的风险寻求倾向有促进和抑制的双刃效应,适当时间压力引起的适度焦虑情绪会提高个体分析问题的积极性。实验一分别在有时间压力、无时间压力和刻意分析的情况下,让被试完成风险决策情景任务,之后通过时间压力量表和焦虑状态量表测量被试的时间压力程度,结果显示时间压力和刻意分析均弱化了框架效应,即在实验一中随着决策时间的递增,决策时间与框架效应的显著性呈现出不显著-显著-不显著的关系。实验一说明适度的时间压力能够激活被试适度的焦虑,增加其分析问题的积极性,进而弱化了框架效应。延长决策时间并要求被试分析决策问题,对框架问题的刻意分析导致框架效应被瓦解。实验二引入工作记忆负荷,让不同被试组在完成无工作记忆负荷、中等工作记忆负荷和高等工作记忆负荷的同时对正负框架问题进行决策,结果表明,工作记忆负荷与框架类型之间在0.05水平上存在交互作用,且随着工作记忆负荷的递增,工作记忆负荷与框架效应的显著性呈现出显著-不显著-显著的关系,即当无工作记忆负荷和高工作记忆负荷时,框架效应均不受影响,而在中度工作记忆负荷时,框架效应减弱。实验二说明适度的工作记忆负荷激活了被试分析问题的积极性,而无工作记忆负荷时个体积极性较弱,工作记忆负荷过高时,个体容易产生较大的压力和焦虑情绪,干扰个体的理性思维。实验一和实验二说明了框架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个体自发的决策偏差,当遇到适度的外界干扰时,会激活个体的理性思维,从而打破框架效应的格局,削弱框架效应。综合实验结果和有关讨论,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决策时间与框架类型之间交互作用显著。一般情况下,风险决策情景下的框架效应显著;时间压力引起了个体适度的焦虑情绪,提高了个体分析问题的积极性,从而弱化了框架效应;刻意分析激发了个体的理性思维,从而弱化了框架效应。(2)工作记忆负荷与框架类型之间交互作用显著。无工作记忆负荷时,框架效应显著;适度工作记忆负荷提高了被试的理性思维,从而弱化了框架效应;高度工作记忆负荷时,个体产生过高的压力和焦虑情绪,干扰个体的思维活动,导致框架效应没有受到影响。(3)框架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决策偏差,在一般情况下倾向于启发式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