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供给过剩与供给不足并存、需求下降与需求外移并存等供需结构失衡问题凸显,其实质是供给结构与市场需求脱节造成的供给失灵。已有文献表明,均衡供需结构是解决供给失灵的关键,需求的概念已经由数量拓展到质量。因此,本文从供需两方面着手,明晰消费者质量需求,确定质量供需均衡结构发展路径,为供给侧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引导。本文引入质量内生决定模型,基于2005-2017年进口商品贸易指数完成对制造业及其细分行业的产品质量需求测度。制造业及其细分行业的质量需求在时间上呈现周期性波动,各行业的质量需求可分为五大类:高质量需求,如医药制造业;较高质量需求,如通用设备制造业;一般质量需求,如塑料制品业;较低质量需求,如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低质量需求,如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行业差异性较大。本文基于制造业产品质量需求指数,运用因子分析提取出同类行业,根据偏度分布、价值指数、产业分类等判断准则进行因子归类,得到五类质量供需结构:高质量需求低供给类、较高质量需求较低供给类、较高质量需求一般供给类、一般质量需求一般供给类和一般质量需求较低供给类。消费者对技术密集型行业产品质量需求高,对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行业的质量需求较高,对资源密集型行业质量需求一般。企业质量供给能力整体落后于质量需求,仅有9个细分行业处于质量供需均衡状态,存在一定的质量供需错位和消费需求外流。本文基于制造业产品质量供需结构,选取浙江省7个城市的15家代表性企业测度质量溢价和质量价值。高质量需求低供给类,生产者提高质量供给水平会带来正向质量溢价,溢价率较高;较高质量需求下的一般供给类和较低供给类,生产者提高产品质量产生的边际溢价高。一般质量需求下的一般供给类的质量溢价率最低,价格敏感性高;一般质量需求较低供给类,存在正向质量溢价,但溢价率较低。可知,一般质量需求一般供需属于质量供给推动型结构,其余类别属于质量需求拉动型供需结构。此外,整体各企业的质量价值属于正向增量,但仍存在负向质量价值,与行业竞争性、产品成熟度和企业定价策略相关。本文认为制造业质量监管部门可采用质量分层管理模式进行优化监管。企业需结合行业质量供需结构、产品成熟度、市场完整性等设定质量提升目标和产品竞争策略,实现多层级消费需求的回流,增强企业质量正向溢价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