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产品质量供需结构及其质量溢价研究

来源 :中国计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iel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供给过剩与供给不足并存、需求下降与需求外移并存等供需结构失衡问题凸显,其实质是供给结构与市场需求脱节造成的供给失灵。已有文献表明,均衡供需结构是解决供给失灵的关键,需求的概念已经由数量拓展到质量。因此,本文从供需两方面着手,明晰消费者质量需求,确定质量供需均衡结构发展路径,为供给侧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引导。本文引入质量内生决定模型,基于2005-2017年进口商品贸易指数完成对制造业及其细分行业的产品质量需求测度。制造业及其细分行业的质量需求在时间上呈现周期性波动,各行业的质量需求可分为五大类:高质量需求,如医药制造业;较高质量需求,如通用设备制造业;一般质量需求,如塑料制品业;较低质量需求,如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低质量需求,如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行业差异性较大。本文基于制造业产品质量需求指数,运用因子分析提取出同类行业,根据偏度分布、价值指数、产业分类等判断准则进行因子归类,得到五类质量供需结构:高质量需求低供给类、较高质量需求较低供给类、较高质量需求一般供给类、一般质量需求一般供给类和一般质量需求较低供给类。消费者对技术密集型行业产品质量需求高,对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行业的质量需求较高,对资源密集型行业质量需求一般。企业质量供给能力整体落后于质量需求,仅有9个细分行业处于质量供需均衡状态,存在一定的质量供需错位和消费需求外流。本文基于制造业产品质量供需结构,选取浙江省7个城市的15家代表性企业测度质量溢价和质量价值。高质量需求低供给类,生产者提高质量供给水平会带来正向质量溢价,溢价率较高;较高质量需求下的一般供给类和较低供给类,生产者提高产品质量产生的边际溢价高。一般质量需求下的一般供给类的质量溢价率最低,价格敏感性高;一般质量需求较低供给类,存在正向质量溢价,但溢价率较低。可知,一般质量需求一般供需属于质量供给推动型结构,其余类别属于质量需求拉动型供需结构。此外,整体各企业的质量价值属于正向增量,但仍存在负向质量价值,与行业竞争性、产品成熟度和企业定价策略相关。本文认为制造业质量监管部门可采用质量分层管理模式进行优化监管。企业需结合行业质量供需结构、产品成熟度、市场完整性等设定质量提升目标和产品竞争策略,实现多层级消费需求的回流,增强企业质量正向溢价效应。
其他文献
随着现代战争模式的改变,不仅要求武器系统具有更快的机动性和良好的战场生存能力,还要求系统能快速、平稳、无静差的跟踪大幅值的阶跃或等速信号,并具有极小的稳态误差。因此,高性能的轮式车载防空武器逐渐成为了现代防空武器的研究重点。伺服控制系统作为车载武器系统重要组成部分,负责驱动武器系统实现对目标的快速反应和精确跟踪,并引导火力系统精确打击跟踪目标。然而,伺服控制系统作为一种兼具非线性、耦合性和时变性三
咽喉癌是一种头颈部位常见的恶性肿瘤,据统计大约70%的咽喉癌患者术后将出现吞咽功能受损、发音困难甚至长久失声。近年来,研究表明发音时面部及喉颈部的肌肉对应着不同的运
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简称为MIMO)技术是5G通信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因采用多输入多输出天线传输,所以提高了通信系统的频谱利用率以及数据传输速率。
导弹防御问题是军事领域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其系统性能测试耗资巨大,不易反复进行,因此,计算机仿真技术大量应用于导弹防御博弈系统性能测试领域。而导弹防御系统博弈过程是
随着网络通信的愈发便利和计算机技术的日益发展,人们的日常工作和学习生活中产生了大量的数据,数据规模的增长促进了各行各业的进一步发展。数据挖掘技术是进行大规模数据知
新加坡是一个多民族的移民社会,在这短短的几十年间从一个面积狭小的岛国如凤凰涅槃般在东南亚崛起,一跃完成了从“第三世界到第一世界”的飞跃,赢得世人的瞩目。从当前新加
目前,有关螺旋桨正车前进工作模式下常规性能的研究,如噪声、空化等,已经取得很大的进展;但涉及螺旋桨在前进倒车(紧急倒车)工作模式下的研究内容较少也不够深入。紧急倒车时来流的“负”攻角会在桨叶的导边附近引起大量的流动分离,造成螺旋桨推力和转矩的剧烈变化,可能威胁螺旋桨安全稳定的工作;另外,侧向力也会影响舰艇操纵性。本文总结分析前人的研究成果,然后,结合基于大涡模拟(LES)的CFD数值仿真方法和有限
随着雷达探测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国防对雷达隐身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传统单一机理的雷达隐身表面的性能存在天然局限,难以满足日益苛刻的隐身技术需求。对此本文研究了新
微弱信号检测技术主要针对被强背景噪声掩盖的弱信号,应用广泛,涉及到故障信号诊断、语音识别、生物医学等领域,发展至今已受到大量学者关注。但传统的检测技术研究核心是怎
近年来人脸检测技术在研究人员的不懈努力下已经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与实际应用的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在非约束条件下,由于受到拍照姿势,成像距离以及光照等影响,我们获取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