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收集在《艺境》中的学术论文具有文学散文的特征,它继承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言说方式,又吸收了西方近代的浪漫精神。作者以一种印象、感悟式的批评方式,以诗化的语言呈现艺术的哲理,引导读者在娱乐中思考,在思考中升华。本文尝试从语言角度对《艺境》的特点予以分析,对其诗性言说方式的成因进行探讨,希冀对中国当代文论的建设有所助益。第一部分主要从《艺境》的文本出发,对其语言进行分析。通过引进西方现代哲学家卡西尔和杜夫海纳的相关理论,可以看出《艺境》的符号系统的所指包含三个层面,即次语言、语言、超语言。宗白华先生常常将对于艺术的难以名状的感触借助次语言进行展现,其批评文字颇多声情并茂的描述,具有丰富细腻的情感和变化多姿的韵律。语言是其中有确切所指的说理部分,主要表现于言简旨达的评点,特别是对中西美学理论的理解和阐述上,往往言简意赅,一语中的。超语言处在语言的上限,它主要表现为言语道断,心行路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宗先生在论文中常常仿佛拈花而笑,以期引领读者进入最高灵境的赏玩,让心灵在艺术鉴赏中获得净化和升华。第二部分主要是对这种言说方式的成因进行分析。在我国现代文艺美学中,鲜见《艺境》这样的诗性言说方式,既活泼玲珑,又渊然而深。其所以如此,一是由于作者主要着眼于鉴赏诗、书、乐、舞这些古典艺术形式,并侧重于品味其中的意境与气韵,宗先生将意境又称之为灵境,处在语言的上限,气韵则是一种不难感觉却难以言说的气象风采,处在语言的下限,因此二者都超越语言,需要通过诗性的话语才能传达。二是在宗先生看来,中国艺术执着于表达静穆的观照和飞跃的生命,即使是造型艺术,人们的空间感觉随着时间感觉而节奏化、音乐化了;中国艺术的核心是乐、舞,所以须得诗语描述。三是宗白华先生兼有诗人和哲人双重身份,这双重身份让其文本既有飘逸之姿,又有感悟之妙。第三部分阐述《艺境》诗性言说方式的垂范意义。宗先生所选择的传达方式其实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需要当代学界认真学习和借鉴。首先,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我们正面临着失语的困境,需要继承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遗产,予以发扬光大,宗先生的艺术鉴赏文字,正是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范例。其次,西方的文艺美学著作长于逻辑思辨,我们的先人长于诗意的品味,二者应当互补,因为审美和艺术活动决不是命题语言所能全部规定的,诗性言说方式具有永久存在的理由。最后,继承和发扬诗性的言说是光大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将是对人类文化建设的贡献,同时也能为现代人构筑一个诗意的栖居之所,有助于我们建筑美丽的精神家园。《艺境》以诗意的氛围,迷人的芬芳深深地吸引着许多学子,因为它不仅精当地解说了中国艺术精神,而且本身就体现了中国艺术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