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和神经电生理监测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贵州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143例原发性面肌痉挛病人的临床资料,所有手术为同一亚专业组医生进行。2013年3月至2014年5月期间的33例和2014年6月至2016年3月期间的28例术前未行3D-TOF-MRA检查、术中未行神经电生理监测做为对照组(共61例);2014年6月至2016年3月我院引入3D-TOF-MRA检查和神经电生理检查技术,期间收治的82例患者术前行3D-TOF-MRA检查和神经电生理检查,并在术中结合神经电生理监测为试验组。术中验证3D-TOF-MRA判断血管神经关系的准确性,比较两组手术效果和术后神经损伤的发生率。结果:1.所有患者均在术中证实有明确的血管神经压迫(neurovascular compression,NVC):143例病例中有53例为椎动脉复合体压迫(约37.1%),90例为小血管压迫(约62.9%)。在试验组中,73例(约89.0%)术前3D-TOF-MRA检查发现面神经根部有血管压迫或神经血管关系紧密,责任血管与面神经之间的位置关系与术中所见一致;术前神经电生理检查均监测到异常肌反应(abnormal muscler esponse,AMR)的典型异常波;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64例在血管减压后AMR消失,其余18例手术结束时仍有持续的AMR。2.手术效果评估:参照2014年中国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专家共识:对照组中,有效50例(约82.0%),无效11例(约18.0%);试验组中,有效77例(约93.9%),无效5例(约6.1%)。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手术效果优于对照组。3.神经损伤发生率:试验组神经损伤发生率7.3%(6/82),其中面神经损伤4例,听神经损伤2例;对照组神经损伤发生率19.7%(12/61),其中面神经损伤8例,听神经损伤4例。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神经损伤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试验组。随访:治愈且无并发症的患者出院后采用电话随访;出现手术并发症和/或无效、部分缓解的患者采用门诊随访;对照组成功随访1年以上有55例,失访6例,随访时间为6~48月,平均28.1±10.7月。试验组成功随访随访1年以上有75例,失访7例,随访时间为6~33月,平均19.4±7.9月。所有失访患者在失访前已治愈,且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截止随访结束,经治疗后所有面瘫患者痊愈,听力下降者2例恢复正常,3例仍有不同程度听力下降,1例永久性听力丧失。两组均无吞咽困难、声音嘶哑、面部麻木等后组颅神经损伤的相关并发症。结论:术前3D-TOF-MRA结合神经电生理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判断责任血管、指导手术操作;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有助于提高手术效果,降低后组颅神经损伤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