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治疗早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

来源 :南京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yuan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采用温针灸对早期周围性面瘫进行治疗,并与电针组进行对比,观察和评估两种干预方法的治疗作用及安全性,明确温针灸对本病的疗效,为早期周围性面瘫的的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的受试者均为周围性面瘫患者,这些患者发病后于江苏省中医院针灸康复科初诊,对符合纳入标准并且不含任何一条排除标准者予以入组,共入组40例周围性面瘫受试者。入组受试者被随机分组为温针灸组20例,及电针组20例;二组选取相同腧穴,分别采用温针灸及电针的方式进行干预。两组受试者均每日行1次治疗,每周治疗5次,共治疗4周。选用House-Brackmann面神经分级作为观察指标,分别于治疗前后对受试者进行面神经功能的评级。对两组一般资料及治疗前的神经功能评价进行对比,确保基线的统一;对两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评级及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进行组间对比,明确早期周围性面瘫两种治疗方案的疗效优劣;对两组安全性进行组间对比,明确安全性优劣。研究结果两组干预前在年龄、性别、House-Brackmann面神经分级上的差别,均通过统计分析表明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患者具有等同的基线,有着良好的可比性。两组干预后House-Brackmann面神经分级上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面神经功能分级提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温针灸及电针在早期周围性面瘫的面神经功能改善上有着相同的疗效。两组安全性的比较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P<0.05);温针灸组安全性100%,电针组安全性80%,温针灸组安全性优于电针组。研究结论温针灸可有效治疗早期周围性面瘫,对面神经功能的改善上与电针有着相同的疗效。温针灸较电针在早期周围性面瘫的治疗上有着更好的安全性,可以有效地减少面肌痉挛的发生。早期周围性面瘫患者宜选用温针灸进行治疗,以期获得良好疗效的同时减少面肌痉挛的发生。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皮肤原位再生医疗技术(moist exposed burn therapy/moist exposed burn ointment,MEBT/MEBO)对大鼠糖尿病足创面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TYVEK”印刷适性及印图实践何瑞文,杨允文(武汉测绘院430010)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人们对地图载体的质量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印刷地图的基质,不仅要有良好的表现力,而且在变形、强度、韧性、密度
用 1:1.5的三聚氯氰和三聚氰胺的饱和乙腈溶液为沉积液 ,在Si(10 0 )衬底上室温常压下电化学沉积了CNx薄膜。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 (XPS)、傅立叶转换红外光谱 (FTIR)、X射线衍
长株潭地区相对于湖南全省来说,有着较高的人力资本集聚系数,但是,也存在"三低":低的人才环境吸引力、低的人才效能性、低的地区与产业集聚度与"三乏":乏技能人才、乏高级别技术人
目的:探讨在激光诱导的小鼠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模型中几丁质酶-3样蛋白-1(chitinase-3-like-1,YKL-40)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将40只成年雄性C57
双通道单脉冲角跟踪体制在航天测控设备中应用广泛。通过深入研究国内双通道单脉冲角跟踪体制数字接收机角误差解调原理,提出一种高效率、高精度的实时校相的算法模型,旨在缩
目的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阐述《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处方管理办法(试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出台背景、宗旨与意义,分析造成药物不合理应用的
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表现为腰部疼痛伴下肢放射痛、间歇性跛行、脊椎活动不利。运用中医护理方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从情志、饮食、生活起居、功能锻炼等方面进行有计划、
20世纪80年代,国外开始在中小学开展心理治疗取向的艺术教育,旨在引导学生透过艺术学习治愈心理创伤,多项研究均证明心理治疗取向的艺术教育在学校正规课程中的贡献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