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推铅球是以力量为基础,速度为核心的速度力量型项目。身体右侧主要环节在最后用力阶段的速度变化对提高铅球的出手速度起着决定性作用。以前在这方面的专家研究只是做了一个总体概括,对各环节的速度峰值大小及出现时间和各主要环节的位移均未做进一步的分析,因此研究身体右侧各环节在最后用力阶段的速度及位移的变化,尤其,对于指导于实际教学与训练,就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影像分析法、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对6名背向滑步推铅球选手最后用力时身体右侧各环节的速度变化进行了研究与分析,以期能够比较全面的掌握铅球运动员投掷时的动作结构特点、速度变化特征及优秀运动员动作结构特点的优势所在。 研究结果表明: 从T1~T2阶段四名运动员的水平速度与合速度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两名成现下降趋势。T2~T3阶段,身体重心的合速度呈现先上升到最大值然后快速下降的趋势,水平速度呈现先上升到最大值后急剧下降的趋势,同时,身体重心合速度的增值大于水平速度的增值,合速度的下降速度慢于水平速度,这主要是垂直速度快速增加的结果;垂直速度呈现急剧上升到最大值然后快速下降的趋势。 在过渡阶段优秀运动员的铅球与人体重心的移动距离差值平均为0.02cm,这表明人体未对铅球主动发力,确切的说,它主要是人体重心的移动带动铅球的移动;在最后用力推铅球过程中,优秀运动员铅球速度的“拐点”出现在人体重心速度最高值之后或同时出现。在T2~T3阶段铅球移动距离越长,相对来说铅球速度增加也越大。 在最后用力过程中身体右侧主要环节的峰值速度基本上是按自下而上的用力顺序依次增加的,肘、手关节的峰值速度非常接近,肘、手峰值出现的时间相等或肘略晚于手。肘关节的峰值增速最大,肩、肘关节的峰值出现的时间相等或肩略晚于肘。 在T1~T2阶段,六名运动员的各个环节的位移之间的差距都不是很明显,基本上是在同时运动。在T2~T3阶段六名运动员的实际位移、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基本上是按照自下而上的用力顺序依次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