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随着社会发展,人们饮食结构、生活方式深刻改变,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发病率逐年升高。流行病学研究显示,CHD已与癌症、脑血管疾病一起成为21世纪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主要原因。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导致包括心肌梗死、冠心病、外周血管疾病在内的多种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改变。其主要累及大、中动脉,尤其可发生于心、脑、肾等器官。其基本病变是动脉内膜的脂质沉积,内膜灶状纤维化,粥样斑块形成,进而使管壁变硬、管腔狭窄,并引起一系列继发性缺血性改变。AS病理机制十分复杂,包括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在内的多种调节因子参与其中。其发病机理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已有大量研究证实,血脂,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氧化变性在AS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oxLDL)能直接损伤内皮组织,产生多种细胞因子,诱导单核细胞粘附和迁移。粘附在内皮细胞上的单核细胞增多,单核细胞渗入内皮组织下,分化为巨噬细胞。巨噬细胞能够通过“清道夫受体”摄取oxLDL。通过上述过程,吞噬oxLDL的巨噬细胞可被诱导形成泡沫细胞,进而形成最早的粥样硬化病变脂质条纹。在细胞因子继续作用下,脂肪条纹演变为纤维脂肪病变,再发展为纤维斑块。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activating factor, PAF)是内源性磷脂化合物,实验证实为1-O-烷基-2-乙酰基-Sn-甘油-3-磷脂胆碱,由多种不同分子构成,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是一种潜在的炎症调节因子。PAF在极低浓度下即可发挥效应(10-5~10-10mol/l)。PAF在体内来源广泛,主要由再生途径和修饰途径两条途径获得,可由内皮细胞在氧化损伤刺激下生成,能够在细胞间起信号传导作用。近年来大量实验证明,PAF可直接参与AS的发生和发展,在CHD的形成变化中起重要作用。但PAF浓度在不同类型间CHD中的表达水平和其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鲜有报道。目的探讨人血浆PAF在各型CHD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冠脉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方法将140例可疑冠心病患者分为:健康对照组(32例)及冠心病(CHD)组(108例),CHD组再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组(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Angina Pectoris,UAP)组(41例)及稳定型心绞痛(StableAngina Pectoris,SAP)组(37例)。用酶联免疫法(ELASA)测量血浆PAF浓度。以Gensini积分评价冠脉病变严重程度。比较不同组间PAF浓度,分析PAF浓度与Gensini积分相关性。结果1. CHD组PAF浓度(12.26±2.02)ng/ml高于健康对照组(6.27±1.35)ng/ml(P <0.01)。2. AMI组PAF浓度(13.31±1.36)ng/ml和UAP组PAF浓度(13.01±1.48)ng/ml高于SAP组(10.61±1.97)ng/ml (P <0.01)。3. PAF浓度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642,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人血浆PAF浓度水平在不同类型CHD间存在差异,与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之间存在相关性,可作为评估冠脉病变程度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