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全球化导致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西方读者渴望了解璀璨的中华文化。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也逐渐开始重视文化的翻译。《百家讲坛》的热播引发了中西方受众对中国文化的激烈争论,从而形成了一个令人瞩目的文化现象。节目中有大量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俗语,谚语,中医以及历史,译者需要将其翻译成英文,这样既可以传播中华文化,也可以使国外读者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在某种意义上说,《百家讲坛》栏目在国外的热播其实要归功于译者成功的翻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作为解读中国文化的难点,应当受到我们的重视。目的论认为,翻译是建立在原文基础上的有目的的人类活动,决定翻译策略选择的最高原则是整个翻译行为的目的。因此,评判译文好坏的重要标准在于其是否充分达到了整个翻译行为的目的,目的论为翻译理论和实践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众所周知,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文化空缺现象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原语中的音形意完好无损的译入目的语是不可能的。本文主要从目的论的角度来探讨《百家讲坛》英文版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百家讲坛》英文译本的主要目的就是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文化,因此译者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要尽可能保留中国文化的异域风格,满足西方读者的审美期待。同时还要根据目标语读者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水平对翻译做出适当的调整,从而使读者能更好的理解译文。本文主要从直译、意译、音译、加注以及省略五个翻译策略对文化负载词进行了分析,从而得出,语言的转换只是翻译的表层,而文化的传递才是翻译的实质。经过本论文的分析与研究,作者希望能为今后越来越多的文化节目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提供借鉴,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