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木果楝(Xylocarpus granatum)为楝科木果楝属乔木或灌木,是红树林主要树种之一,分布于印度、越南、中国和马来西亚沿海地带,在我国只有海南省有生长。木果楝作为民间药物,主要用来治疗痢疾、霍乱、发热以及用作抗虫剂。国内外学者对木果楝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而木果楝内生真菌相关研究报道较少,为了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濒危木果楝资源,本文以木果楝内生真菌作为研究对象,期望从中得到结构新颖的先导化合物。本研究以两株红树木果楝根茎来源的内生真菌Penicillium sp.MGP11和Eupenicillium sp.HJ002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天然产物分离方法以及波谱学鉴定方法,从中分离鉴定了43个化合物,其中6个为新化合物。从MGP11大发酵产物中分离出37个单体化合物(1?37),包括11个异香豆素类(1?11),8个Austin混源萜类(12-19),6个内酯类(20-25),3个甾体类(26-28),4个苯衍生物(29-32),2个生物碱类(33-34),3个其他类化合物(35-37)。其中化合物1-4,22为新化合物,通过NMR和核磁计算确定化合物的平面结构和相对构型,通过与CD谱比对和Mosher’s酯化法确定新化合物的绝对构型。从HJ002小发酵产物中分离鉴定6个单体化合物(38-43),包括3个苯衍生物(38-40)和3个其他类化合物(41-43),其中化合物38为新化合物,通过NMR和核磁计算确定化合物平面结构。对分离得到的部分化合物进行抗菌、抗棉铃幼虫生长抑制、抗氧化、α-Glucosidase抑制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6(IC50=4.56μM)和32(IC50=8.13μM)的总抗氧化能力强于阳性对照Trolox(IC50=12.96μM);Austin类混源萜13-14,17-19的α-Glucosidase抑制活性IC50值分别为249.9,224.5,252.3,270.4和289.7μM,强于阳性对照Acarbose(IC50=313.9μM)。综上,本研究从两株木果楝来源内生真菌中分离出多个结构新颖的次级代谢产物,通过核磁计算确定新化合物平面结构和相对构型,通过CD谱比对、Mosher’s酯化法确定新化合物的绝对构型。通过生物活性测试,从中筛选出7个具有显著生物活性的化合物,表明木果楝内生真菌具有潜在的开发利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