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媒介中农民话语权的缺失与重建——以《焦点访谈》的“三农”报道为例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wulai1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农问题”是当今中国一个沉重的历史话题,也是中国步入现代化过程中永远无法绕开而必须着手解决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因此,“三农问题”也成为目前众人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而电视媒介作为中国影响力最大、受众最多的媒介,理应在关注“三农问题”中大有作为,给予“三农问题”相应的表达渠道与话语空间。本课题以话语理论来观照电视的“三农问题”报道,通过研究分析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农民作为“三农问题”的主体,其话语权在电视媒介中基本上处于缺失和边缘化状态。具体表现在:话语空间的缺失、话语内容的偏失、(农民作为)话语主体的缺席、对话性的缺失。为了探讨媒介农民话语权的重建,笔者以《焦点访谈》作为成功的个案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第一部分是引言,回顾了我国“三农问题”的历史,引出农民话语权,并概述了国内外农村新闻传播及“三农”报道中“农民话语权”的研究现状。 第二部分是正文分析。其中第一章是分析我国的“三农问题”并揭示为“三农问题”鼓与呼是电视媒介可为与当为之事。第二章是我国电视媒介中“三农”节目的现状分析。第三章是阐述电视媒介中农民话语权的缺失。第四章是以《焦点访谈》作为成功的个案分析。第五章是提出电视媒介在重建农民话语权方面的应有行为。 第三部分是结语,笔者再次强调了话语权之于农民的重要性,并进一步指出,农民话语权的全面实现最终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其他文献
传播素质是一个在宏观的角度上关系到国民现代性,在微观的角度上关系到个人事业发展的一个课题。作为一个新的概念,目前的研究非常少,而且基本都是定性的分析。本研究致力于用实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互联网资讯的高速传递,信息图像的资源的扩充,用于油画创作的题材和表现内容也随着不断丰富。而在我们身边,摄影和摄像技术、电脑图像处理
经过改革开放20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社会经济文化生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传媒环境的变化必然导致传媒的相应变化。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报业在
公平正义与司法自古以来就密不可分,纵观人类司法的发展史,从野蛮无理到文明有序,从专制独裁到民主集中,无不体现出人们对于司法公平正义追求之迫切。反观当下的中国社会,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