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8年的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影子银行成为全球各界关注的焦点。我国的影子银行发展较晚,尚未形成统一且独立于商业银行的影子银行体系,但我国目前处于金融创新阶段,影子银行的发展迅速,并具备高杠杆、高风险、监管程度低等特点,因而由此引起的金融风险受到了一致关注,尤其是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形成的冲击。影子银行的一些特质在国内外学者中已达成共识,但因各国的经济形式不同,影子银行的概念界定也不尽相同。我国的影子银行体系规模较小,资产证券化程度较低,金融风险仍在可控范围。本文对比影子银行在我国及国外的形式差异,并分析了国内外影子银行信用创造方式的不同,同时根据货币乘数理论分析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和传统商业银行信用创造的区别。从货币政策的工具、目标、传导渠道三方面,分别分析了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对货币政策所造成的冲击。最后通过实证分析,对前文的定性分析进行佐证检验。在研究方法方面,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和现实情况相结合,界定我国的影子银行涵盖范围,并运用对比分析法,比较了国内外影子银行概念、信用创造方法等方面的不同;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剖析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功能对我国货币政策各方面所产生的冲击效应。定性分析中引入CC-LM模型,在加入信贷市场的均衡下,考虑影子银行对GDP的影响。定量分析中运用VAR模型,分析了影子银行对GDP、CPI、M2、LOANS四个指标的影响。在数据选取方面,通过“社会融资规模”计算的到影子银行规模,避免了测定时的“重复计算”问题。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得出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对货币政策各方面的冲击效应,并根据冲击点提出了一定对策建议。加强对影子银行规模的测定、监管,降低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冲击的不可控性,同时肯定影子银行对市场经济的推进作用,并加以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