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统小农社会的百姓生活是紧紧围绕人口和土地的关系展开的。民生状况受人地关系的自然性和社会性双重属性制约,并随着农业生产变化而改变。清入关,政府用政治和军事的手段强行圈地,对土地进行重新分配,百姓地权发生变化,颠沛流离,生活困苦。康熙中叶圈地运动基本停止,社会生产生活秩序趋于安定,直隶人口和土地开发进入稳定的互动增长期。由于人口的增长速度大于耕地面积的扩张速度,直隶地区人均耕地占有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并在道光、咸丰年间出现一定程度的“人口压力”。大量土地的开发使得耕地面积增加,缓解了这种“人口压力”,使之没有成为严重的人口危机,使得直隶地区在传统农作物占主体,高产作物未普及,粮食亩产量变化不大的情况下,粮食总量增加,从而大量新增人口能够维持基本的生活状态。而在人地互动增长过程中,灾荒给民生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这是造成百姓生活困苦,流离失所,产生相对“人口压力”的重要根源。政府通过鼓励和保护小民的土地开发,扶植小农经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施荒政,在平衡人口与土地关系,缓解日益突出的“人口压力”方面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